读者来信(93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没受污染的声音

前不久,我所在的城市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按程序,要面向广大市民,办一次规划成果展览,听取基层意见。

这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请的是国内一流大学的知名专家主笔。蓝图设计宏伟,融汇了诸多时尚元素和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由于决策层一开始就定了调,交流意见时,从上到下都对新出台的修编方案一片点赞。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成果,基本上是铁板钉钉的事。所谓的听取基层意见,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展览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5点,没听到多少有价值的意见。看看已到下班时间,我与同事打算收拾展板,回去交差了。这时候,走来一批刚下课的中学生,有人问:“叔叔,请等等,我们可以对城市规划提一点意见吗?”“当然可以!”我回应道。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的表现比大人还要积极。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执笔的是两位女孩,没多大工夫就写了满满几大页。“不好意思,我们刚在微信上听说市里搞规划展览,吸引了很多人,来凑个热闹的。这是我们的意见,供领导参考。”女孩说。

我拿过意见书,刚读到第一页便被深深吸引了——

我们这个城市不大,但就在城郊,规划图上却标有大大小小五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其实它们又算不上什么“公园”,市民也很少到那儿玩。倒不如不叫“公园”,作为一种自然绿地保护起来。然后,集中力量把市区的滨江公园、朝阳公园建好,完善好……

每天上学,看见街头的洒水车在辛勤劳作。其实像我们这座处在建设中的城市,渣土是冲不尽的,过多洒水影响行人,而且使街道变得更脏。不如多安排几辆清扫车,再加强一下卫生管理,效果会更好。

咱们这个城市的房子设计和外面的城市雷同,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记得上小学时,我家后院有一组很漂亮的旧祠堂,但不知为什么将它拆了,而且后来建在那里的新房子非常难看,像一只火柴盒。听说国家正在搞文物古迹保护,那组祠堂算不算文物?如果算的话,我乡下老家还有几幢,能不能申请保护?

前年市里搞了大树进城活动,我们学校都参加了。但为什么那些漂亮的大树只种在市委市政府的宿舍大院?将它们移到中心广场不更好吗?现在的中心广场,树太少,一到夏天就很热。

…………

我有一种感觉,当初领导和专家们为新规划定调的时候,这些学生们正在课堂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如果专家们动笔之前,稍稍抽点时间,礼贤下士,走访一下课堂,多听听这些未来城市主人们的声音,走访一下城市的基层,多听听普通人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他们的笔下,一定会多几分切合实际的生花妙境。我在感慨学生们那份责任感和认真思考的同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城市,多收集、多传播一些这样的声音。因为,那才是我们的决策者制定未来发展蓝图时,最应该听到的、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声音。

湖南  一读者

管爹的地

管爹是老家王夹巷的一位农民,与他相识,纯属偶然:前不久我在老家春风河中垂钓,发现河边上有幢临时搭建的窝棚,走过去探望,遇到正在窝棚附近一座占地三四亩的土丘上锄草的管爹。

四五年前,这块地方被划进了“经济开发区”,原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按照政府的规划和安排进行了拆迁。如今这里建起了不少工厂,有纺织厂、热能厂、机械加工厂等等。管爹和其他靠土地生活的人失去土地后靠什么生活?靠“社保”。地方政府创造性地搞起了“土地换社保”,即农民把土地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给失地农民办理了标准为每月500多元的社保。管爹对“土地换社保”可能导致他们利益受损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像他这样60岁开外的人,能够拿足20年的社保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可实际上,即便20年的社保,也不过十几万元,而眼下一亩地可以卖出150万元以上的价格。此外,管爹他们这代人不在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恐怕也会发生变化:不再属于他们的儿女,而可能是地方政府拥有这片土地。因此,管爹们“土地换社保”的损失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要想让管爹们弄清这里的门道是很困难的。所以,他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是以迷茫的眼神看着我。而他十分清楚的一点仅仅是,他的名下已经没有土地了。当然,名下没有土地,并不等于他眼下就没有土地可种。在他搭建的窝棚四周,大约有四五亩油菜、蚕豆就是他种的。这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些土地自从大家搬迁,进入集中居住小区之后,就撂荒了;而城区开挖人工湖之后挖出的土方没有找到更好的地方堆放,也就堆到了这里。我爬上这土丘放眼四望,被撂荒的土地应该在三四十亩或者更多一些,这些土地中固然有拆迁后留下的宅基地,也有昔日的纯农田。

管爹说,这些地荒着也是荒着,他花点气力,种点豆豆菜菜,多少能够有点收获。对他来说,虽然一个月500多元的社保吃饭是没有问题的,可他若能种点豆豆菜菜,那么他已经住进城里与集中居住小区的两个儿子回来,不就可以捎带点新鲜的东西回去吗?省一个不就是挣一个?何况说,待在家里吃闲饭的那种日子他可不习惯,还是在地里拾掇拾掇感觉更实在。我还注意到,管爹不仅把窝棚周围的平地充分利用起来,土丘也有相当一部分坡面被他利用起来了,如今土丘上黄灿灿的那是盛开的油菜花,绿莹莹的则是蚕豆苗、豌豆苗。

管爹在这块地上至少种了四五年,还能种多久谁也不知道。据说,村干部找他谈过话了,说是要对这片土地进行平整;管爹的态度是,你们平整就平整吧,到时候我走人就是了。爱着土地也只会种地的管爹,就这样“从容”地等着再次“失地”。

江苏  严阳最后的救命稻草

去年12月17日深夜,好朋友小何的电话在耳边响起,接听了,原来是求助。孩子出生刚满5天,信阳某医院见情况不妙,就催促孩子转院。几经折腾,到了武汉市儿童医院。“孩子胃破裂、肠旋转严重不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手术。”当小何得知孩子是这样的病情时,他瘫坐在急症室外的椅子上,旋即跪求医生救救孩子。

接下来的几天,小何一边要关注孩子病情发展,一边要筹钱用于孩子的治疗。花完自己的工资、取完父母的积蓄、借完亲朋好友的钱,可还是杯水车薪,小何欲哭无泪、一筹莫展。这时,他想到了我,让我想想办法。抱着试试的态度,我查找资料对比,当天晚上就决定了通过“轻松筹”这一公益平台筹集资金,该如何申请、提供什么资料、需要多少时日、如何写好筹文等等,我一一记录了下来。第二天,依据小何提供的孩子病情,我写好了筹文,标题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无助,一位婴儿父亲的不弃》,重在描述孩子的病情,突出小何家庭的困窘,表达作为父母的心声。当写下小何说的“人命关天,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不会放弃,哪怕以后有后遗症,会拖累一生我也心甘情愿”时,我的心是疼痛的,也是感动的。

我在手机微信上关注了“轻松筹”的公众号,发起了项目申请,上传了筹文,提供了患者的身份证明、所患疾病的诊断证明、收款人的身份证明以及患者与收款人的关系证明等12张图片资料,设定目标金额15万元,限定1个月时间。经过一天的等待,提供的资料通过了审核。分享与转发,经过73人的实名证实,孩子的病情和小何的困窘被一拨拨人知晓。1元、10元、50元……手机滴滴答答的响声从没间断过。5天下来,筹措资金已达14.5192万元,共有5391人伸出援手,这样的数字着实让人惊喜。因为急着用钱,小何让我提前提现,接下来的3天,是绑定银行卡、提交提现申请,提现初审、银行处理、资金到账,扣除2%的平台服务费,筹措资金终于到账。

作为一个操办者和见证人,前前后后8天的时间,我真切感受到了爱的炽热温度,也真切感受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这份温度和力量让小何摆脱了困境,也让孩子有了好好活着的机会。这期间,我也常常会想,这样的公益平台,也会是很多受困人的救命稻草,因为现实之困不得已而求助之;而这样的平台也需要互信、友爱和善心,这些品质存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也存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实际上,这些美好的品质才是我们社会最后的救命稻草。

河南信阳  周显宝 社会保险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