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岛之争(上)
作者:袁越 乌斯怀亚起航
地球上距离北京最远的城市是哪个?答案是阿根廷的乌斯怀亚(Ushuaia)。如果把它和北京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线几乎穿过地球的正中心。从北京飞乌斯怀亚,光是飞行时间加起来就要30多个小时,中间还至少需要转3次机,很多想去南极的人仅仅因为这个就打退堂鼓了。
乌斯怀亚是大部分南极邮轮的始发点,因为这是距离南极半岛最近的港口城市,和南极半岛之间只隔着一条500多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大部分邮轮只需航行2天就能穿过去。而南极半岛则是南极大陆纬度最低的地方,它就像南极大陆伸出来的一根手指头,勾引着好奇的人们前往探视。难怪人类和南极大陆的最初几次接触都发生在这里,这一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年的中国人对南极不感兴趣:这根手指头距离中国实在是太远了。
绝大部分从中国去南极的游客都必须加入一个旅行团,自由行的人非常少。我这次跟随的旅行团是由一家专做高端邮轮的名叫“船客”的旅行社组织的,团员们先飞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里休整一晚,第二天下午再飞乌斯怀亚。结果第二天上午我们团的一位团友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两个骑摩托车的强盗抢走了一只金表。这两人显然是惯犯,配合默契,他们先是在一家中餐馆门前埋伏,看中了团友的金表。就在我们一行人从大巴车上下来走向那家餐馆时,其中一个强盗突然从后面扑上来抱住受害者,另一人熟练地摘下金表,然后两人迅速跳上一辆没有熄火的摩托车跑掉了。这位受害者还以为是某位团友在开他的玩笑,等他明白过来罪犯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这两人大概是从哥伦比亚来的非法移民,不是阿根廷本地人。”旅行社安排的一位华人地陪解释道,“这些人最喜欢抢华人,因为这个季节过来的华人游客大都是去南极的,普遍很有钱,年纪又偏大,比较容易得手。”
对财产的争夺,简直是人类的共性,全世界莫不如此,只不过所用的手段不同而已。后来得知,我们这位团友运气还算好的,人没受伤,钱包和护照等贵重物品也没有丢。就在同一天,另一家中国旅行社的一位老年团友遇到4个强盗抢相机,他试图和抢劫者搏斗,结果受伤住院,南极之行也泡汤了。看来中国人去南极的注意事项里还必须加上一条:一定要小心强盗,尽量不要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当天下午,我们乘坐阿根廷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87-800型客机飞抵乌斯怀亚。飞机上至少有一半乘客是中国人,显然都是要登船去南极的。这条线路在几年前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如今中国已经排在南极游客榜单的第二位了,仅次于美国。
乌斯怀亚位于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上,起飞前布宜诺斯艾利斯已是初夏,降落时便需要披一件羽绒服了。火地岛是一座近似三角形的岛屿,如今由阿根廷和智利共享。这个岛的北面和南美大陆之间隔着著名的麦哲伦海峡,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率领的船队正是从这个海峡穿过南美大陆进入太平洋,首次实现了驾船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当时他看到海峡南侧的陆地上浓烟滚滚,火地岛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后来证明,岛上的烟火是印第安原住民点的,他们早在1万多年前便来此定居,为了取暖而养成了点篝火的习惯。据说火地岛上最多时曾经生活着将近1万名印第安人,欧洲人登岛50年后这个数字就下降到只有350人了,大部分原住民死于英国传教士带来的传染病,新大陆的居民对天花和流感等旧大陆传染病毫无抵抗力。还有一部分人死于白人奴隶主之手,西班牙奴隶主对南美原住民的压迫是臭名昭著的。
火地岛虽然位于西班牙人控制的南美洲,但最早来这里生活的却是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和传教士,乌斯怀亚最早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建起来的。事实上,最早意识到火地岛是一座岛的正是英国皇家海军著名的军舰“比格尔号”(HMS Beagle),达尔文就是乘坐这艘军舰环游世界的。1833年“比格尔号”在考察南美大陆期间首次发现了火地岛南端有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狭窄海峡,并从这里穿了过去,因此这个海峡被命名为比格尔海峡(Beagle Channel)。乌斯怀亚就坐落在比格尔海峡的北岸,所有南极邮轮都要先从海峡里穿出去进入大西洋海域,再驶往南极。
当晚旅行社安排大家住进了乌斯怀亚最好的阿拉库(Arakur)酒店,当年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拍《荒野猎人》时就曾在这里住过。这部让他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拍的是加拿大森林里发生的故事,后期剪辑时导演想补拍几个镜头,可当时已是北半球的夏天,地球上哪里还能找到和加拿大冬季森林类似的外景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火地岛,因为整个南半球除了南极大陆外就只有火地岛的纬度能够和加拿大北方森林相比了。
从这个小花絮可以看出,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北半球陆地多,纬度也高,火地岛的纬度在北半球相当于苏格兰,比这更北的地方多了去了。这一点曾经让不少古代学者相当困惑,尤其是那些相信对称和平衡是宇宙最高法则的古希腊哲学家更是感到不解,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南半球应该有一块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大陆,他称为“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著名埃及地理学家托勒密更是在他绘制的世界地图上画出了一个想象中的南方大陆,后人称其为“未知的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 nondum incognita)。
必须特别说明一下,欧洲学者们心目中的“南方大陆”并不是南极大陆,而是一块和欧亚大陆纬度差不多的富饶土地,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圣经》中的所罗门王的金矿所在地,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欧洲人试图南下寻找南方大陆了。同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其他民族为什么从来没有关心过地球的南边有什么?距离如此之近的火地岛上的印第安原住民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试图寻找南极大陆?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化中没有关于南方大陆的传说,因此也就没有任何驾船南行的动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南极大陆成功地躲过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成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麦哲伦那次环球之旅的主要目的虽然是寻找第二条通往亚洲的航道,打破葡萄牙人对好望角航道的垄断,但他的一个次要目的就是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当时他认为海峡左边那块冒着烟的土地就是南方大陆的边缘,可惜1578年英国著名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被风暴意外地刮进了德雷克海峡,证明火地岛及其周边的若干小岛是南美大陆的尽头,往南走是一片汪洋,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任何陆地。
不过,对财富的渴望并没有阻挡欧洲人探索南方大陆的脚步,但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这个谜最终被解开已是200年后的事情了。
登上“海精灵号”
第二天上午,我们终于在乌斯怀亚码头上看到了此行将要乘坐的极地邮轮“海精灵号”(Sea Spirit)。这是一艘柴油动力的1D级抗冰船,长90.6米,宽15.3米,动力为4720马力,排水量4200吨,在海洋邮轮当中算是非常小的,巡航速度也只有14节,不算快。当时码头上还停靠着另外两艘南极邮轮,都比“海精灵号”大一圈。记得当时团友们都非常担心这艘小船能不能抵抗得住南极海的惊涛骇浪,甚至对于它过于小巧的身姿产生了一丝自卑的情绪。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极地邮轮其实是越小越珍贵,因为小船胜在机动灵活,非常适合在冰山中穿行。再加上小船吃水浅,可以在港湾深处抛锚,便于冲锋艇抢滩登陆,游客体验要比大船好太多了。
“海精灵号”注册地为巴哈马,隶属于俄罗斯的波塞冬探险公司(Poseidon Expeditions)。这艘船每年的4月至9月跑北极航线,10月到来年的3月跑南极航线,全年几乎一刻不歇,由此可见极地邮轮市场有多么火爆了。尤其对于想去南极的大部分游客来说,邮轮不但是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虽然人类航行南极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南极的自然环境太过恶劣,危险性太高,直到1969年才有一位名叫拉尔斯·林德堡(Lars Lindbald)的瑞典人首次开办了南极邮轮业务,普通人终于有机会登上南极大陆了。他的船取名“林德堡探险号”(Lindbald Explorer),是芬兰制造的,挂挪威国旗,因为船身涂成红色,大家都亲切地称其为“小红船”。刚开始的时候有机会乘坐小红船去南极的游客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南极邮轮市场也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如今每年都有约30艘邮轮在南极海域巡游,把将近4万名游客送往南极半岛。这个数字比10年前增加了近一倍,来自中国的游客做出了很大贡献。
可惜的是,这30多艘南极邮轮当中没有一艘船是中国制造的,目前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有能力驾驭这些邮轮,中国旅行社只能采取外包国外邮轮的方式来运作。像这艘“海精灵号”的船长是俄罗斯人,大副是波兰人,总机械师是菲律宾人,海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来自全世界十几个国家,但没有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航海传统在郑和之后便丧失殆尽,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南极邮轮大多是能载好几百人的大家伙,“海精灵号”的最高载客量只有114人,算是其中的小不点。很可能就是因为游客担心船太小会晃,或者航程太长的缘故,此次“海精灵号”没有卖满,只搭载了79名乘客,其中65人为中国游客,分属两家不同的旅游公司。
据我观察,来自中国的游客大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大都已经功成名就,既有时间又有财力来南极旅游。“70后”和“80后”几乎一个也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正处于打拼阶段,很少有人能腾出一个月的时间出来玩。但让我惊讶的是,船上居然有好几个“90后”,看来新一代中国年轻人还是有希望赶上来的。
2016年11月6日下午4点正式登船,团友们受到了贵宾式的接待。“海精灵号”虽然外表朴素,但内部装饰极为豪华,除了房间面积略小之外,其余设施都跟陆地上的豪华旅馆差不多,该有的都有了。大家刚进屋放下行李,船上广播就响了起来,让所有乘客立刻穿上救生衣去甲板。原来,“海精灵号”是“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以下简称IAATO)的成员,根据IAATO的要求,所有前往南极的邮轮在出发前都必须先对所有乘客进行紧急救生培训,内容包括遇到危险该去哪里集合,以及如何穿救生衣等等。团友们演习得很认真,但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一旦真的在南极海出了意外,活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片海域不但水温低,而且不在任何一条主要航道上,偶遇其他船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正因为如此,南极邮轮公司的老总们于1991年成立了IAATO。顾名思义,IAATO就是南极邮轮公司的行业协会,一方面为所有付费成员提供导航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另一方面也希望一旦出事相互能有个照应。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南极自然环境(同时也就保护了南极的旅游资源),IAATO还为每一位成员规定了严格的南极旅游行为准则,内容比其他地区的旅游规范要严格得多。比如,IAATO把南极邮轮分成3类,每一类都分别规定了航线和登陆点。1类为200人以下的小船,“海精灵号”就属于此类,这类船能走的航线最多,登陆点也最多。2类为载客量200~499人的中型邮轮,大部分南极邮轮都属于此类,无论是航线还是登陆点的选择范围就要少很多。3类为500人以上的大船,这类船不但可走的航线较少,而且干脆就不允许登陆,只能在南极海巡游。
另外,IAATO还规定每个登陆点每次登陆的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因此如果一艘船载了300名客人,那么每个登陆点就只能分3批登陆,这样算下来每位乘客在陆地上的时间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们这次只有不到100名乘客,因此大家可以一起登陆,基本上不用轮换,每个人在岸上的时间都相当充裕。
还有一条很重要:IAATO规定每个登陆点不能同时有两艘以上的船靠岸,这就避免了其他热门旅游景点经常人满为患的局面。对于南极这样一个以“人迹罕至”为最大特点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很关键的一条规定,它保证了所有南极游客都能有一个最好的旅行体验。
演习完毕之后,汽笛一声长鸣,“海精灵号”缓缓驶出码头,沿着比格尔海峡向西驶去。海峡很窄,又刮着西风,因此“海精灵号”行驶平稳,一点也不晃。
事实上,从乌斯怀亚的植被的长势就可以看出,这地方长年盛行西风。早年的欧洲帆船大都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因此都是逆风行驶,船长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才行。为什么这地方长年刮西风呢?帆船是如何逆风行驶的呢?这些问题一般的中国导游是回答不上来的。不知是因为中国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中国游客缺乏好奇心,我接触的大部分中国旅游团配备的中文导游业务水平都不高。像我们这次在乌斯怀亚的自然保护区待了一个上午,配备的中文导游对那里的自然生态完全不了解,大多数游客也只会抓起相机一通狂拍,这样的景点式旅游收获很小,很快就忘了。
幸运的是,“海精灵号”配备了一个专业探险队,全部13名成员都是具有丰富极地经验的专业导游,其中甚至有好几位博士,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海洋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地质学、冰川学和历史地理学等等,几乎涵盖了南极的所有方面。探险队除了协助我们登陆并指导探险活动外,每个航海日都会举办各种讲座,帮助大家了解关于南极的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全部用英语进行,由一位获得了国外生态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负责同声翻译成中文。后来不少游客都表示,探险队是此次南极三岛之旅最大的惊喜,也是南极旅游和其他旅游行程最大的不同。可惜的是,据我观察,船上的14名外国游客每次讲座几乎都不缺席,但中国游客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不来听讲。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不知道是在哪个年代丢掉的,至今仍未找回来。
当天晚上,探险队队长德国人安雅(Anja)为大家做了第一个讲座,内容是航海注意事项和登陆规范。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三点。第一,此次南极三岛之行不是普通的邮轮巡游(Cruise),而是探险之旅(Expedition),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去探索神秘的南极,并做好吃苦的准备。事后证明,探险队说到做到,通过他们的努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相当逼真的探险经历。第二,除了船尾指定的吸烟区之外,船上其他地方严禁吸烟,更不允许往海里扔烟头。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遵守这项规定,安雅给出的理由不是怕海洋动物误食烟头,而是担心烟头被风吹回来酿成火灾。可惜第二天船上的监控录像就拍到了一名中国游客没有遵守这一规定,并通过船上广播对其提出了口头警告。多年的旅游经验告诉我,少数中国烟民正在成为国际旅游业的公害,这种状况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改变。第三,南极是地球上最大的荒野,希望大家能帮助南极保持这种状态,不要以任何方式破坏南极自然环境,或者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行为。据我观察,船上绝大部分团友对于这一点遵守得还是相当好的,但仍然有个别中国人无视这一原则,为了拍到更好的照片而以各种方式干扰野生动物,探险队员数次试图制止都无效,最后差点爆发冲突。每次出国旅游我都会意识到,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这么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相当多的中国人缺乏环保意识,这一点恐怕需要很长时间的公众教育才能得到改善。
由于时差的原因,当晚大家很早就上床休息了,一夜无话。第二天凌晨我被一声巨响惊醒了,原来是厕所里的一个垃圾桶被晃倒了。醒来后我立刻感觉天旋地转,像是躺在一个剧烈摇晃的摇篮里一样,甚至需要双手抓住床沿才不至于掉出去,没想到此次南极之旅的第一天大海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安雅通过广播告诉我们,“海精灵号”遇到了7级大风和高达5米的海浪。这种天气对于那些超级邮轮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海精灵号”这样的小不点来说问题就严重了。我晕得几乎下不了床,早饭也没有吃。上午我勉强下床去听了一个讲座,回来就吐了,因为没吃早饭,吐的全是酸水。当时我就想,大船也有大船的好处啊!如果你只是想去南极看看,不想探险,那还是坐大船吧。
后来一位团员给大家念了一个网上找到的晕船顺口溜,实在是太贴切了: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
我赶紧吃了片晕船药,借助药劲睡了一觉。幸好晚上的时候海浪减到了3米,我强迫自己吃了几口饭,稍微恢复了一点体力。晕船最可怕的一点就在于,它让人没有食欲,并因此而体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越来越晕,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我终于体会到当年那些欧洲航海家们的不易,他们的帆船可比“海精灵号”小多了!当年达尔文环游世界时乘坐的“比格尔号”帆船只有27.5米长,他刚上船时晕船反应极为严重,完全吃不下饭,所幸半年后他终于适应了,否则就没有进化论了。
在生命的进化树上,人类属于陆地哺乳动物那一支,海洋不是我们的家,而是我们征服地球最大的障碍。当年我们的祖先们为了跨越海洋的阻挡到达南极大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只是晕个船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海精灵号”在海上航行了一天两夜之后,于2016年11月8日到达了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西点岛(West Point Island),我们的南极三岛之旅终于正式开始了。(待续) 海精灵邮轮旅行火地岛乌斯怀亚马岛南极南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