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2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论文怪现状

年末岁尾,又到了总结各项工作并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学校需要,上级部门也要求统计、上报教师本年度获奖、发表论文情况。于是,学校便发出通知,收取、登记教师的有关证书、书籍等。

今年刚上岗的办公室小周负责此项收集工作。到了规定的时间,他一脸疑惑地对我说,证书收了一部分,发论文的杂志却没一个人交上来,可前一段评定一级教师职称时,每个申报人交上来的材料里,都有刊发论文的记录啊。我微微一笑说道:“大概是他们不愿意交吧,以后你慢慢会懂的。”小周不解,这些可是关系到每个人本年度的考核积分啊。他还说,上午见到今年申报职称的赵老师时,还提醒人家把书交上来呢,后来也没见交上来。我提醒小周,以后收交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追着他人要,不然彼此都会尴尬的。小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其实,总结年年搞,论文也是年年都收的,但往往年年都是空白。论文这种怪现状,对众多的职场人来说,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大家谁也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多年负责业务管理的我,对其中的猫腻有大体的了解。有需要,就有市场。自从十几年前评职称需要提交论文开始,一条论文产业链就逐渐形成了——有通过信件、邮箱、电话等跟学校或老师直接联系的,虽然这样的命中率比较低;更有个别论文中介人,就直接深入到学校与需要的老师当面联系,之后便一传十,十传百,一条条发论文的通道便在口口相传中打开了。首先是论文的写作。自己写行,让中介人代写也可以,就是多交百八十元。其次,就是杂志的选择。有省级的,有国家级的。尤其是近几年,有的地方强调登载论文的杂志的主管单位必须是省教育厅或国家教育部。另外,还要求在指定的网站上能够搜索到。上级部门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论文中介人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这样,人人都能写论文,个个都可以发论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再来看看刊发收费论文的杂志,有的是以前就发行的,有的则是后来才创刊的。而这些杂志大多都比一般的杂志要厚几倍,多为二三百页或三四百页,名副其实的“砖”刊。打开这些杂志,明显地感觉到与公开发行杂志的不同,字体特别小,整本杂志就是密密麻麻文字的堆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路人皆知的论文“潜规则”,却明目张胆地被人们演绎着。

令人困惑的是,上级有关部门或领导对此真不知情吗?职称年年评,申报者人人都上交刊发论文的杂志。再看看那些论文,有几篇是有价值的?在教育局(厅)的不同科室里,论文多少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难道有关人士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吗?如此论文一大抄的作假乱象,不知还要存在到何时!

河北邢台  刘午睡大觉的维修基金

几个月前,我居住的小区卧室墙壁出现渗漏。找防漏师傅一查,结论是外墙没做防水,已到老化期,得亡羊补牢。这一补花掉近2000元,想起前不久向物管交过一笔维修金,于是申请给予报销。找到物管一问,却得到另外一种解释:“我们收的是公共部分的维修费,即小区道路、绿化方面。你这是房屋的事,得找开发商和房产局,他们卖房时收过你们的维修基金,可以申请从那里面解决。”

一语提醒梦中人,到市房产局一查,建设部、财政部1998年联合出台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写得明明白白,而市房产局的专户里的确有这笔钱。用途方面也有详细说明:公共维修金是由全体业主缴纳的,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一般情况下由房地产行政主管机关来代管,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公共维修金会划转到业委会,由业委会行使管理权利。可眼下,我们买房时交的这笔钱,已躺在房产局的账户上十几年,要提它出来用,并非易事。按照基金使用办法,首先,得要向房产局打出报告,然后邀他们来评估,评估之后还得征求小区业主的意见,再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只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业主签字同意,方可使用这笔钱。而别说小区业主的想法各异,就是真聚在一起,也很难有这么多人集体通过此类决策。所以,面对这样的《条例》,许多人一开始就打起了退堂鼓。

离开的时候,我有些不甘心,信口问了一句:“既然上级有规定,我们已有业主委员会,维修基金为何不划过去呢?”房产局工作人员解释说:“你们那个业主委员会,成立不规范,每年既不公布账目明细,又不来年检。你刚才不是提到他们还收维修费吗?那是违规的,你们完全可以拒交!”“那你们为什么不去干预呢?”“我也是刚听说,没见过谁来举报呀。”我还想继续解释,每年也只是收100多元,没人当回事,大伙是希望他们将小区管好。可想想,还是忍住了。

另据物业管理公司反映,仅去年一年,我们这家小区发生了两起变压器烧毁、主供水管漏水导致的停电、停水事故,因为物管处拿不出专门的维修费,居民们闹到市政府,为保稳定,只好由财政出钱解决问题。为此,财政部门曾向上级打出专题报告,请求改革原有的公共维修基金使用制度,让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此事牵涉到修改《条例》,程序过于复杂,加之有关部门没有专门人员研究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一方面,缺乏有效监管、过于复杂繁琐的陈规旧矩,导致公共专项维修资金躺在账户里睡大觉;另一方面,首批走向市场的商品房进入老化期,巨额的维修费用转嫁给财政埋单。凡此种种,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也背离了国家收取公共维修基金政策的初衷。

湖南  蒋平“养老小镇”

最近与朋友聊起养老话题,让我想起去年的荷兰之行。那一次我顺便拜访了我的荷兰朋友普克斯,他曾经在中国工作过3年,我们有幸成为同事,并结下深厚友谊。当他得知我正在考察各国养老状况时,便兴致勃勃地说:“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荷兰的‘养老小镇’吧。”

出阿姆斯特丹市区,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一座袖珍小镇。远远地,普克斯指着小镇对我说:“这就是我们荷兰的‘养老小镇’,它的名字叫‘博爱’,住着26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望着掩映在绿树青山中的博爱小镇,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我不禁脱口赞道。

走进博爱小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小镇虽小,但设施一应俱全,有广场,有公园,有超市,有邮局,街道平坦而整洁,两边种着各种花卉。广场上有喷泉,有长椅,还有觅食的鸽子。公园里有树木、花草和各种健身设施。广场上,三两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在喂鸽子,五六个神态安详的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晒太阳。公园里,几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或健身。超市门前,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乐呵呵从里面走出来,手里拿着自己心仪的商品。邮局里,几位老人坐在桌子前提笔给自己的亲人写信。

忽然,我看到不远处的树荫下坐着几个正在看书的大学生,便问道:“这几个大学生怎么在这里看书?他们是来看望亲人的吗?”普克斯说:“不是的,他们是养老小镇‘陪伴换住宿’项目的志愿者。”原来,为了给养老小镇带来一些青春的气息,小镇推出了一项“陪伴换住宿”的创意项目,吸引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免费前来住宿,唯一的条件是,他们要每月陪伴老人30个小时,陪着老人吃饭、聊天、闲逛、看电视、举办生日聚会、去超市购物等等。不仅如此,小镇每天还在“博爱镇”官方网站上贴出各种聚会通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与老人们一起举办各种茶话会、庆祝活动等,还定期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与老人一起画画、玩玩具、做手工,通过代际沟通来温暖老人们孤独的心灵。老人们通过与年轻人的互动,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心情也特别舒畅。

普克斯告诉我:“和传统的养老院不同,养老小镇就像一个小型的老人社区。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与社会隔绝,非常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我们荷兰的‘养老小镇’打破了这种状态,让老人们仿佛置身于原来的生活环境中,比在传统的养老院里生活得更加舒心和开心,这也是养老小镇受老人们青睐的原因。”

离开时,我心里竟然涌起一股不舍的感觉。刚刚踏入中年门槛的我,竟然也有点神往博爱养老小镇那种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了。我想,荷兰政府为适龄老人建造“养老小镇”的养老方式,也非常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哈尔滨  佟才录 养老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