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2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又到部门评议时

年终岁毕,各部门的评议表又纷至沓来,主要是围绕机关作风建设进行评议,目的是为了听取民意,发现问题,改进机关效能。

这种听取民意的做法在我们这个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开展了近10个年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听说评议结果直接影响部门考核排名,关系到机关干部的待遇问题,所以参评单位都非常重视,主动找机会向人大监督机关汇报,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寄送工作动态。部门评议表会在每年“两会”召开前的市委全体扩大会议上向所有与会人员分发,我们所有与会人员都会认真填写,会后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集中投到指定票箱。因为本身就是体制内的身份,而且许多与会代表本身就是被评议单位的负责人,交出去的表格都以满意为主,也分不了高下(当然我们也从没看到过评议结果统计)。

原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民主评议、考核,职能部门中层的“肠梗阻”问题,办事窗口的“门难进脸难看”问题,执法队伍“吃拿卡要”问题已经绝迹。最近因为帮助新落户的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在行政审批窗口排队等号时,听着老百姓的抱怨,才知道我们一个电话可以搞清楚的程序,老百姓还是要跑个三五次才能被不同的窗口告知清楚。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么多年打勾满意的部门工作效能民主测评表,其实根本没有机会体现普通老百姓办事的难处,而真正的普通群众很少有机会在部门工作效能民主评议表上表达真实态度。这种体制内收收发发的考核评议终将只能作为一种形式存在。

2016年,本人因为人大代表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又接到市效能办的邀约参与机关效能考核,对各单位展开工作效能民主测评。本想在无记名投票中对百姓办事难的部门投上不满意票,不再交全部满意或基本满意卷子,哪知道现在改成了网上评议,评议时还得输入手机号码。在手机实名制全面落实的今天,这种民主评议无异于实名投票,这种状况下投票还能真正反映民意吗?这难道也算是民主监督的又一种进步?

一读者如此管理

两个多月前,刘大姐养了一只小泰迪犬,她按规定给小狗打了疫苗,办理了《养犬许可证》。谁知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却让她很是闹心。

那天早晨6点多钟,天刚蒙蒙亮,刘大姐就牵着小狗出了门,当走到小区广场附近时,她听见身后的汽车持续鸣笛,远光灯也频频闪动,就下意识地往路边让了让。谁知这辆车在她身旁戛然停下,先后跳下来四个人,哗啦一下子把她围住了。刘大姐使劲定了定神,这才看清原来是四个穿着警服模样的男人,开着一辆小型货车,车斗里装着一个大铁笼子。“把狗证拿出来!”其中一人开了口,她心想这应该就是“狗友”们常说的检查吧。刘大姐连声应答:“有证、有证,我的狗办证了。”她在棉袄兜里摸了摸没摸着,又拍了拍裤兜。“哎,今天换了棉袄,狗证在另外一件衣服里呢。”“你是没办证吧,把狗带走!”带头的那个人一声令下,其他三个人就要动手。刘大姐赶忙说:“等一下,我马上回家拿。”说着,刘大姐抱起小狗就要走。其中一人拦住了她:“我们帮你看着狗,你快去快回,等着你。”刘大姐把狗绳交给了他,快步走回家。大约五六分钟后,当刘大姐拿着证气喘吁吁回到刚才的地点,发现人、车、小狗都不见了踪影,她茫然地在小区转了几圈,又问了门卫,才确定就在她回家取证件的时候,那辆车带着她的小狗扬长而去。“怎么能这样干呢?明明说等着我的……”此刻的刘大姐顿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在“狗友”们的指点下,刘大姐来到了犬类管理办公室。接待她的是一位自称科长的人,说明来意后,该科长直接告诉刘大姐,交罚款50元,马上就可以把狗带走。刘大姐想不明白,心里不服气,一再强调她的狗有证件。科长有些不耐烦:“你办不办?不办下一个办。”排在刘大姐后面的几个人顺势把她挤在了一边。亲眼看着几个人老老实实交了50块钱,刘大姐决定明天再来处理。

第二天,刘大姐信心满满地再次来到犬类管理办公室,这次她是在咨询过懂法的人之后有备而来的。刘大姐抛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办了狗证为什么还罚款?你们扣了狗为啥不开手续?执法时也不亮明身份?”科长不满地回应:“你的狗还想要不想要了?每天这么多狗要管理,我们哪儿顾得上开手续。”看着一时半会儿理论不通,想着小狗已经在这里待了一天,刘大姐觉得自己有理有据,不行就先交罚款,领回小狗,随后再讨说法。“罚款200元,一天的保管费30元!”科长冷冷地说。刘大姐很是诧异:“不是50元吗?”“因为你态度不好,不服从管理,决定加重处罚。”科长一边回答一边麻利地开好了票据,顺手甩给了刘大姐。刘大姐强压着怒火交了230元钱,领回了小狗。回来的路上她仔细看着手中的票据,那是一张罚没款票据,罚没款金额为200元,而30元的保管费却不在其中。想起“狗友”们曾抱怨无主的流浪狗、疯狗在小区乱跑乱窜,曾发生咬伤人的事件,多次举报也无人管理,可他们却专抓有主人的宠物狗,因为这样能罚到钱。刘大姐是越想越来气,她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得讨个说法。朋友支招让她就此事向市法制办提起复议,但法制办说:只有票据,没有处罚决定书,没法儿受理复议。针对你的事情我们联系犬类管理办公室,让他们把钱给你退了吧。刘大姐感到很无奈,她还是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河北邯郸  国晓华结婚之困

上个周末,老家的表弟给我打电话,说有话要跟我说,但电话里说不清,想进城来见个面。我答应之后,便想表弟如此吞吞吐吐究竟会是什么事呢?2016年春天表弟刚为表侄办了婚礼,因为结婚购房、买车、送彩礼等花费较大,表弟便问我能不能给凑点钱。我和爱人说了这事,因为在老家的时候表弟给我们的帮助挺多的,他既然张了口,帮忙是必须的。当时就给表弟拿了2万元,并且告诉他,这个钱我们用不着,不用急着还。在老家有个习俗,借了别人的钱,到春节时有钱钱当,没钱人当,也就是要向被借钱人表达一声歉意和谢意。难道表弟是来见话的?

见了面,表弟一开口,我才知道,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表弟说,除了地里的收入,也时常去外边打个工,几年下来手里也存了十来万块钱,但表侄去年春天一结婚,令原本还算宽裕的家,一下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表弟大致给我算了一笔账:结婚前传帖(或叫定亲)给女方买“三金”、下聘礼等花了3万元,招待乡亲开销1万多元。结婚时,给对方彩礼钱12万元;买车10万元;在城里买楼房交首付款11万元(对方让交全款,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装修老家的新房、添置家具6万元;置办酒席、购买烟酒、租赁用车等开销3万元;见面礼、改口费等2万元。前前后后花了50多万元。多年的积蓄,在一场婚礼面前,是那样地不禁折腾,一下子成了负债户。女方还有一些附加条件:结婚后,不负担家里的窟窿,不承担交房贷等,即只享受新人的权利,不尽家人的义务。表弟很知足,不管怎么说,孩子总算有媳妇了,好多人家里有钱,可孩子找不着对象,有钱没地方花呀。另外由于媒人是亲戚,在各方面把钱已经压得够低了。再者说了,结婚要彩礼是一种风气,也形成了一种行情,谁家儿女结婚不随行就市,好像你家小子或闺女有什么问题似的。如今在农村,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结婚就像是被打劫呀。

表弟诉过一番苦后,才转入正题。如今儿媳已怀孕数月,年后就要生了;买的楼房,年前已交了钥匙,年后就该装修了。家里新的开支项目接踵而来。临近年关,借的亲朋好友的钱,拣要紧的要还一部分啊。可钱从哪儿来呢?儿子在附近村子的胶合板厂打工,骑着电动车就行。买的那个汽车整天放在家里,用不着不说,还要买保险、定期做维护。好在儿子儿媳两人都挺懂事,他们主动提出来,把汽车转手买了吧,也好让家里应应急。村里有好几家人,孩子结婚后一年半载的,就把汽车卖了。结婚前,买买买;结婚后,卖卖卖。这又是何苦呢?关键是,就算是再新的车,现在要出手,就成二手车了,要赔好多,还不一定能找到好买主。他找我,就是想看我能不能帮忙找个好买主。唉,家乡的风俗现在变成这样,真让人难以想象。

河北任县  刘二奎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