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91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早上6点多一点,外面还是黑黢黢的,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可因为要照顾年逾90的父母,我已经骑着电动车走在去往父母居所的路上了。昏黄的路灯下,身后不少载着学生娃的电动车超出前去,火急火燎的,让我很为他们的安全担心。
对于这些赶着上学的学生娃,以及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我充满了同情。我是一名教师,曾经也是学生家长,因此深知升学率对于一所学校以及老师的意义有多重大;也知道一个孩子能不能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有多重大。当然,我们因此而牺牲了孩子的哪些东西,我同样十分清楚。
做教师的大都听过“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这句话,南通的基础教育在江苏领先的依据是什么?是大学录取率。近年来江苏的高考录取率超过八成,南通则多年领先全省,并且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远超其他省市。正是这样漂亮的数据,让江苏与南通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标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孩子多吃了多少苦,多受了多少罪。
我所在的县级市属于南通,这里的学校教育在南通居于前列,每年的本科录取总量在4000人上下。在这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大学生。以我们这个家族为例,我姊妹四人的子女,都是大学以上学历。而为了赢得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他们的付出是惊人的:我外甥读高中时,课上屡屡打瞌睡,因为每天的学习时间太长了;我的侄女读高中时,常常是晚上21点半回到家中还要继续自习到深夜甚至凌晨1点;我儿子因为情况有些特殊,直到读高三之前都没有参加学校的早读、晚自修,可最后一学年,他也得跟其他同学一样起早摸黑去上学。我向他的班主任提出免除早读晚自修的请求,班主任表示不好办,怕影响到其他同学,进而对学校教学质量(其实是“升学率”)产生影响。
必须承认的是,当学生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上,学习成绩确实会有所提高;但是,负面效应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他们的健康会受到伤害——越来越高的近视率是一个方面,足以反映身体素质的肺活量、引体向上的次数、中长跑的成绩等指标的每况愈下也是一个方面。更加不能忽视的还有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孩子进入大学后“厌学”,其“病根”在哪儿?就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过度学习”。而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持续,思维受到抑制,学校和社会收获的是身体素质欠佳、只会死读书而缺少创造性的书呆子。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孩子虽然考取好学校的概率增加,但是,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情商偏低,也让他们失去了本来应该是非常轻松快乐的童年。
以我看,这样的教育难说成功,也不应被效仿。起早摸黑去上学的现象也该早些终止。
江苏如皋 严阳喷雾降霾
笔者居住的县城人口不足30万。据说这些天,九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雾霾笼罩,我们这个地方正处于此范围,但即使得到幸免,也无法庆幸,雾霾之害令所有人深恶痛绝。
雾霾沉沉的上班路上,忽然发现一辆崭新的“洒水车”在街道上作业。它并没有像以往的洒水车那样高唱欢快的歌曲,而是抬高装满水的圆乎乎的腹部,大圆嘴巴朝后,几乎没有任何声响地持续喷出惊人的水雾,车后的行人纷纷躲避着。这是新型的洒水车吗?它喷吐出来的却是湿度极大的雾,飘落到地上,像刚下了一场小雨,似乎让人感到空气清新了一些,再行走远一些,清新感便逐渐消逝,雾霾重重的天空里依旧看不到一丝阳光。
孩子们觉得这种车很好玩,称它为“喷雾车”,有的远远地跟着它,欣赏其喷吐水雾的有趣表演。同行的人消息灵通,跟我介绍说这就是报纸上报道的“雾炮车”,生产厂家美其名曰“治霾神器”,然而奇怪的是官方也这样称呼,大概官方真相信“雾炮车”会有什么神奇的治霾能耐。我不由回头又观察一番“雾炮车”的现场作业,觉得它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它只不过是将旧式的洒水升格为新式的喷雾,也许暂时能够将更多的浮尘颗粒物降到地上,但雾霾已经充满天空、弥漫城乡,一辆或几辆“雾炮车”即便昼夜不停地进行24小时喷雾作业,也不能在实质上改变什么吧?这根本不能叫“治霾神器”,至多算一次“店面升级”,称其为高级洒水车才属于实事求是。
同行的人说,这就是我的不对。政府花钱为公益事业添置新装备,为老百姓办好事,哪怕最后真的仅剩出发点是好的、初心是好的,你也不能过多地责怪政府。我反驳说,政府花的每一分钱可都是纳税人的钱,你跟我说说这一辆“治霾神器”价值几何?对方回答,这真不便宜,有几十万元的,也有上百万元的。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就对了,生产厂家吹嘘说他们生产的是“治霾神器”,官方在政治正确的信心之下,现实里又没有更好的或者立竿见影的治霾办法,就只能朝这个“套子”里钻,哪怕无辜地多花上一大堆钱。然而我们需要的是更节制、更理性、更讲究科学的政府,能够在实质治霾的艰难历程中跟老百姓肝胆相照、同呼吸共命运的政府。说不中听些,一辆小小的“雾炮车”在无孔不入的强大的雾霾面前,简直是一只蚂蚁站到了人造的假山面前,还计划在一日里搬走假山。在事关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诸多考验面前,我们不需要任何幻想和滑稽表演。
河南淅川 羲水没数的“上车钱”
上个月,表哥的儿子阿超结婚。婚礼前一天,我到表哥家祝贺,表哥家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表哥表嫂夫妇俩却是一脸愁容,完全看不到一点喜庆的气氛。我跟表哥打趣说,都说父亲嫁女儿就像去出席葬礼,可现在你家是娶媳妇呀,怎么搞得和嫁闺女似的。一脸沉重的表哥显然没有心情理会我的玩笑,反而问我能不能找些能言善辩、有谈判技巧的朋友明天帮忙去迎亲接新娘。过去农村结婚为了让迎亲的车队更排场,常常四处张罗着借小汽车,现在迎亲怎么还需要找能言善辩的人呢?对我的疑问,表哥摆了摆手,说到明天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迎亲的车队一大早就出发了,因新郎家的喜宴要在中午12点前开席,按照惯例接到新娘后车队并不会停留太久。可今天车队到了新娘家,主宾寒暄良久,新娘却迟迟没有上车的迹象。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新娘等着收上车钱呢。表哥一看情形,知道今天这钱是省不了了,忙让人上前询问需要多少,很快传来了一个让表哥险些昏厥的数字,6万元。
表哥一脸哭相地说,儿子结个婚,不说买房子置办酒席,光彩礼之前就已经给了十几万元,现在又要6万元,哪里还有钱呢?再说这上车钱也不提前透漏些消息,今天来迎亲谁会带着几万元现金呢?表哥说得有理有据,可新娘家却是对此嗤之以鼻,说现在结婚谁家不要上车钱,只不过数字有多有少而已,还有要十来万的呢。见此情形,表哥只得一边托人筹钱,一边连忙让几个能言善辩的朋友做说客,争取能侃侃价。此时我才明白表哥为何昨天让我找些有谈判技巧的朋友帮忙迎亲。
不过这几位朋友虽然平日里都是巧舌如簧,但今天却纷纷败下阵来,新娘家是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就是不松口。有位朋友说恼了,恶狠狠地对新娘家说:现在上哪儿去给你找6万元呢,再不上车我们现在就掉头回去,大不了婚不结了,这事传开了,你们家不丢人?今后你们姑娘还怎么嫁人?不过,新娘家对这样的威胁却是毫不在意,新娘的父亲冷笑着说:丢什么人呀,现在不都是这样,再说村西头的王寡妇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来找她提亲的人都踏破门槛,并且提亲的还都是小伙子,你们走了,我们家姑娘今后还会愁嫁?
结婚本是喜事,可在当下乡村,却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男方家要想娶到媳妇,不仅花费颇大,而且很多费用让人猝不及防,给人一种被要挟的意味。过去的乡村,经济上虽然相对落后,但给人的感觉是知书、懂理,重亲情,很难想象在迎亲时会发生突然索要上车钱的事情;再说,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可有了类似经历之后,这两个家庭今后要如何相处?难道相比于今后小夫妻的家庭和谐,眼前的这点上车钱更加重要?
看到家乡的世态民风变化,我在思考为何当下大家变得如此急功近利?我跟表哥也交流了城市里的一些情况。听了我的吐槽,表哥却说,你看现在各行各业还不都是这样?的确,为了政绩,有些政府不惜大搞土地财政,有些打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旗号,引进一些高能耗企业,全然不顾可能会带来的环境污染恶果,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农村又怎能例外?
郑州 关晓海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