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科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朋友大刘在高校任教,这份职业在外人眼里十分光鲜。不说别的,光是每年近3个月的寒暑假便让人羡慕不已,而大刘的从教生涯也是顺风顺水,毕业留校后,除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外,大刘还参加了多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于在科研上成果喜人,短短几年,大刘就已经评上了副教授,成为了朋友圈里的科研达人。不过,谈及自己的科研,大刘却是叫苦不迭。大刘说他虽然参与了多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但在项目组里并不负责论文撰写等工作,所以科研创新什么的他并不关心,因项目组组长是大刘的导师,所以大刘被委以重任,主要负责收集发票从而把科研经费报出来,而这项工作被大刘认为要比科研创新难多了。
原来,这几年伴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日益重视,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级项目的经费往往高达几十万元,而项目一旦申请下来,项目组所在高校往往还会按照国家拨付经费1∶1的比例加以扶持,如此一来,一个项目下来经费数额相当可观。按照现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经费需要项目组提供发票才能报出来,如果没有对应的发票,经费就无法提取。可几十万元的发票到哪儿去找呢?大刘长叹一声说,对于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社科类项目,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购置几十万元的大型设备,而项目组成员的脑力和智力付出也是没有发票与之对应的,但实践中发票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多渠道收集发票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发票收集好后,大刘还要将其分成若干份,然后找院里的同事帮忙,每次几千元分批去报账,按照大刘的话说真是扎扎实实搞形式,虽明知是假的,但操作起来却比真的还认真、还辛苦。前不久,有些同事不愿再帮忙报账,还直接问大刘如此操作是否有违法嫌疑,大刘听了后心里也是咯噔一下,从此在收集发票的烦恼之外还平添了一些担忧,头发又多掉了几根。
搞科研本是一件好事,可为何好事却给身处其中者造成了如此大的烦恼?如果一个科研项目的确需要这么多经费,又何必要求项目组必须提供对应发票?如果项目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发票充数,那是否说明完成项目本不需要如此多的经费?当找发票充数成了项目组的重要工作时,与之对应的科研价值还能有多少?听完我的质疑,大刘却一脸不服气:怎么能说科研没价值呢?大刘说,对科研本身的价值计算有问题,对科研人员的价值认定有问题,才是造成当今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如果说这里有违法之嫌,那是谁逼得我们这般折腾的呢? 科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