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20下一步还要过“两关”
作者:宋晓军 11月1日,伴随着国产隐形战斗机歼-20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公开亮相,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在对其评论时,都提到了美国已经服役的两型同一代战斗机——F-22和F-35。于是,一些关心军事的朋友就问我:接下来歼-20到底如何赶超美国这两款战斗机?对此我的回答是:歼-20下一步还要过“两关”。
第一关是“成本超支关”。众所周知,多年来困扰美国F-22和F-35的一个因素,就是成本超支。鉴于这个原因,F-22从空军确定采购750架后,一路削减为684架、339架、279架,最终在2004年确定为183架。当时尽管空军声称需求381架F-22才能维持其未来作战任务的需求,但根据美政府问责署的评估报告显示,F-22的单位成本从1992年3月的1.25158亿美元已增至2004年12月的3.61309亿美元,涨幅为188.7%。而成本超支显然是国防部接连决定削减F-22采购数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F-35同样也有成本超支的问题。2010年3月,国防部宣布F-35项目触发了限制武器项目费用的《纳恩-麦克科迪法》所规定的阙值(根据美政府问责署报告显示,2010年8月F-35的单位成本比2001年10月项目启动时上升了57.2%)。经讨论于同年6月废除了项目研制的批准指令,重建了新的采办基线。此举使F-35开始全速生产的时间较2007年时的计划向后推迟了6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提高了采办基线,但此后国防部与F-35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还是经常因超支问题龃龉。事实上,在歼-20亮相的第二天,美国防部就单方面宣布了压价3.7%采购第九批F-35的合同,而12分钟后洛马公司马上发表声明认为国防部的做法不合规。
F-22和F-35的例子表明,隐形战斗机固然很先进,但在研制过程中,对国防工业基础、设计完整性、关键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进而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对歼-20而言也十分重要。
第二关是“装备部队关”。与F-22和F-35相比,歼-20装备部队的经验无疑是一个弱项。今年8月10日美空军参谋长古德芬(David Goldfein)上将甚至将歼-20比作美空军第一代隐形战机F-117。也就是说,一旦歼-20开始量产并装备部队后,还要与部队进行磨合。那么如何缩短这个磨合过程呢?
简单说,如果隐形战斗机是一款可以改变空战规则的武器平台,那么要使这种新的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完全发挥出来,部队就必须创新与新的武器平台相结合的组织体制、训练体制、作战理论和作战模式,这样才能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但是根据规律和经验,作为军事组织的部队往往都有保守化的取向,在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和在战场上试错的前提下,在得到新的武器平台后,未必就能保证部队有创新的自觉。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并不理想的效果,即新的武器平台被嫁接到部队已经习惯了的传统编制体制和作战模式中,为此,就需要部队最高领导层去组织和推动部队进行适应新武器平台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歼-20亮相当天的11月1日,由军委主席批准、军委颁发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督查工作暂行办法》开始在部队中施行。而根据今年1月1日军委公布的时间表,到今年底前就将完成军队规模结构的改革。而这其中有一项就是:优化武器装备结构,减少装备型号种类,淘汰老旧装备,发展新型装备。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包括歼-20在内近期亮相的所有新的武器平台,接下来无疑都必须要过上文提到的那“两关”。其实如果往大了说,过这“两关”也是“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军事战斗机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