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说的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青果)
一年一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结果公示了,自然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些年我除了一再斟酌完善自己的申请书之外,就是不断地向各类申获者和评委们请益。随着自己对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评审流程的逐渐了解,对其中存在的各种乱象和问题也越来越清楚。
我们院系近5年里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约有15项左右。据我的了解,这15个项目的申请者中,至少有10人在公示结果之前几个星期就已经被评委告知“中奖”。和我同专业的一个同事甚至告诉我说,我们领域的一名大佬明确对他讲:当年若不是他在会评现场,我那同事肯定中不了。另外,学院前几年曾在外校引进一位特聘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通讯评委,但与我的专业方向不同。我向他请教通讯评审的流程,他的坦率回答让我吃惊不小。每年他的电子邮箱都会收到国家社科规划办打包发来的二三十份申请书,收到之后,他便转发给自己的博士生,让学生将每一份申请书上列明的前期成果中的论文上期刊网查出申请人姓名、单位。拿到学生列出的名单后,他首先挑出事前打过招呼的申请者,如果按照规定的通过比例还有多余指标,就给其中熟识的人打电话,在一通半玩笑半认真的调侃之后,这份人情也就收入囊中。而更恶劣的是,他说一些评审专家面对那些陌生的申请者时,如果对方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的话,申请书写得越漂亮、前期成果越好的,越会被毙掉,因为这类申请者对评委自己的学术地位是一种威胁。而按照相关规定,通讯评审有5位匿名专家,只要其中一位否决,其他4位哪怕都给你满分,你也无法通过。
再说说提前打招呼。我的导师说,前几年他还不是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但每到通讯评审时节,他都能收到不少请托邮件,其中有些人甚至还是本专业领域有名的教授、博导。不过,也有一种情况是请托打招呼者难以预料到的,那就是社科规划办在寄送申请书给通讯评审专家时的乱点鸳鸯谱。今年认识的一位宗教学专业的评审专家,本是做民间信仰与道教研究的,却接到了几十份佛教方向的申请书。拿着这些烫手的山芋,他要请一位学佛教的副教授同事帮忙,但是不凑巧,那位副教授出差在外十多天无法回来。最终他只有勉强应付交差,其质量自然不难想象。
当然,我还是愿意相信国家社科基金的评审是有基本的公平与公正的,也愿意相信上述情况只是少数,但这一评审制度显然是有缺陷的。单就所谓的匿名评审制度而言,其中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于通讯评审与会评专家一直都是匿名。当然,我并不否认在通讯评审和会评的过程中双向匿名的必要性,尽管“前期成果”的设置令其有掩耳盗铃之嫌,但对评审专家在结果公示之时仍然匿名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原本设计匿名制度是为了避免人情因素,缩小权力寻租的空间,然而全程匿名恰恰让评审中的暗箱操作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为其中的违规行为无从曝光,也就难被追责。我的意见是,通过终审的申请书(连同评审推荐意见)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接受学术界公开的检验和评判,同时设立开放式的合理申诉与追责的渠道。总之,就是要让评审专家真正对自己的评审、对自己的信誉负起责任来。 不得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