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降低购买欲
作者:薛巍
我也觉得不能再买个不停了,前几天《纽约时报》网站发了一篇文章,叫《怎样停止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看来《纽约时报》的读者需要帮助。文中列了四个方法,我一一思考了其适用性。第一,降低购物的便利性。“现在用手机购物特别方便,为了少买,你可以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比如删掉网店账户中绑定的银行卡。再想买东西的时候,你需要起身去找出信用卡,再输入信用卡的号码,这足以让你放弃。”这个方法也许有一点作用,但真正要买必需品的时候有点耽误事儿,只适用于需要痛下决心少买的人。
第二种方法是,“不要为将来的自己而买”。买东西都要稍微提前一点,比如为两周后的一次应酬准备新衣服,为夏天准备T恤。专家说,30天内用不到的就先不要买。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被理想化的将来的自己所迷惑。”那位作者以为自己可能会在家举办奶酪火锅派对,于是买了一套锅,结果放了好几年都没开封。“为将来而买”的情况好像不是很多,不至于让家里堆得满满的。
第三种方法叫“购物时停下来想想”。记录自己一个月内买的东西,以及买东西时的心情,到月底看看自己是否觉得真的该买、仍旧想买。“也许你会发现,你都忘了自己还买过其中的一些东西,只是当时觉得特别想买。通常当时想买是因为自己感到焦虑、难过或无聊。所以,不要在你感到饥饿、愤怒、孤独和疲惫时去买东西。”我们会为了让自己高兴一下而去买东西,但“真正的自我照顾不是给自己买礼物,而是努力睡觉、合理饮食、尽可能给自己留出安静的时间”。睡得好、吃得好就不想买包了吗?或许买得更起劲。
第四个方法是能借就别买,尤其是偶尔才会用到的东西,如结婚礼服。“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有物品图书馆,出借棋类游戏甚至电动工具、手鼓、卡拉OK机等物品。”这个办法需要公共服务比较完善、自己的朋友多。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说:“我喜爱我所有的东西,却不为我所没有的东西苦恼。”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我们之所以喜新厌旧,是因为“刺激越是被动,就越需要改变它的强度或类型;而刺激越主动,它就越能长久地维持刺激的特性,也就越没必要改变其强度和内容”。买东西带来的刺激是被动刺激,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不执着于我们的自我和占有物,不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求安全感和身份认同,努力使自己达到“空”和“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