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之阁

作者:卜键
紫禁之阁0还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四库全书》的编纂方兴未艾,翰林院、武英殿两处的编校誊录多在挥汗伏案,乾隆则与往年一样移驻帝国的夏宫(承德避暑山庄),在处理金川、临清两地叛乱的繁密军政大事间隙,仍牵挂着编书的事,承德与京师之间飞骑往返,运来送审书稿,带回御笔批示,节奏丝毫未得放缓。与此同时,这位思虑缜密的大皇帝已开始筹划藏书阁的建设,指派浙江织造寅著前往宁波天一阁考察绘样,谕曰:“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著传谕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为避免钦差突至给主人一家带来惊恐滋扰,弘历命寅著通过地方官先约范懋柱见面,告知:皇上听说你家藏书楼和书架的设计制作甚佳,使得家中藏书流传经久。今朝廷兴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打算仿照天一阁的存贮之法,以垂久远,特令我亲自前来察看明白,绘成图样呈览,希望你陪我验看,并一一予以详细介绍。像这样指示臣子如何如何说话,在弘历是常有的事,有些搞笑,而体恤民情、尊重藏书家之意,也令人感动。

寅著出身内务府,历任淮关监督、浙江织造、两淮盐政等职,自属皇上信得过的能员。七月末接奉军机大臣福隆安寄发的谕旨,寅著迅速带领测绘人员赶往宁波,将事情办得利利索索,回省后即奏报:

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向南,左右砖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取其透风,阁外周以围墙。其中梁柱及书橱即用松杉等木,形制坚朴,阁下顶格画有水纹,亦系制火之意。阁前凿池,中有泉水,色清味甘。后面围墙东北又为曲池,询称年久,不知取义,即于阁东取前池之水灌注其内。阁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亦为可以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总计大小书橱共二十六口。每大橱之下置英石一块,据云可以收潮湿,此外别无书架等物。奴才看毕之后,随加细询,据称懋柱八世祖系前明嘉靖十一年进士,仕至兵部右侍郎,告归后起造是阁以为藏书之所。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至今几三百年,并未改造。奴才亲看丈量,悉与所言相合。惟橱下所置英石,奴才察其形色似非英石,随检一小块带至省城,俟将天一阁并书橱烫成准样之后,即一同差赍恭呈御览。所有奴才看过情形,合先绘图贴签,开明丈尺,缮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鉴。

他很细心,不光是从外到内逐一详细测绘制图,感觉书橱下吸潮气的英石有些拿不准,也拿了一小块,随同图纸烫样呈送,以供检测。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出于《尚书大传·五行传》,为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和理解。河图口诀的“一六共宗,为水居北”,意思相接近,皆内蕴着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理解。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知,内务府派出的织造、盐政等员颇有饱读诗书之士,寅著似也不可小视,奉旨去测绘一个藏书楼,竟能挖掘出该阁设置布局的深奥哲理。弘历很信这个,阅后立刻拍板,拟建的北四阁全部采取“天一范式”,即行陆续择地兴造。而毕竟是皇家工程,内务府营造司等衙门在实施时,也会根据需要调整改创:

一、天一阁原为普通的浙东民居样式,北四阁为宫廷书楼,体积容积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文渊阁为例,经梁思成先生等详细测绘,高度虽未经注明,面阔、进深皆扩展约三分之一;

二、举凡屋脊、房檐、门厅、隔扇、书橱、楼梯等,北四阁虽尽量如式写仿,而改动几乎无处不在,用料更是上了不止一个档次。如原来的硬山布瓦顶,文渊阁改为歇山琉璃瓦顶,用黑琉璃瓦绿剪边,一下子就是皇家气派;

三、天一阁本为两层,而《四库全书》卷册浩繁,无法容纳,在外形上大致沿承旧制,却于腰檐处增加一个暗层(宫内曰“仙楼”),全部打通,居中三间中空,形如敞厅,使存贮图书的数量大为提升;

四、天一阁外形朴素,除安放书橱外,室内一无华美饰物,文渊阁则于檐宇安装斗拱,外檐用菱花装修,梁枋皆彩绘,室内墙壁裱糊银花素纸,设细木隔扇,皆依照宫内的标准建筑规格。

所有这些改进,应由内务府营造司等官员提出建议,最后拍板的只能是弘历。他也会采听馆臣的意见,其实早期四库总裁中就有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应是已考虑到基建和后勤保障的需要吧。而必须强调的是:以文源阁为例,内府诸阁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奉为圭臬,除却位于长江中的岛上、四围皆水的文宗阁之外,其他六阁的关键字都是“水”字旁;而凡遇数字,都努力往“六”上靠。相关记载多有缺失,感谢王璞子等学者的努力,于宫中旧档里拣出一篇《文渊阁工程奏销黄册》,并写成文章公诸世间,兹节引如下:

恭建文渊阁一座,计六间,内:

明间面阔二丈五尺六寸,四次间各面阔一丈七尺六寸,西梢间面阔六尺六寸(西偏廊);进深三丈二尺八寸,下檐前后廊各深六尺六寸;通面阔十丈二尺六寸,进深四丈六尺(通进深)。

下檐柱高一丈三尺六寸、径一尺六寸,上檐柱高一丈一尺六寸、径二尺(现状檐、金柱木以内有里围金柱)。……

以下还涉及阁侧御碑亭、阁前水池和石券桥,楼内书格数量,以及碧纱橱、罩座、花栏杆等,恕不多引。这是一份工程清单,多数细项都已写明,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刻意的“六”,丈尺上实在难以相符,便用寸来找补,端的是煞费苦心。话又说回来,火灾固然是藏书之大厄,水患也好不到哪里去,四库纂修官程晋芳的一船古本,不就是在运河沉没了吗?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