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沪的消费
作者:邢海洋继给予大家电和家具,乃至家庭装修补贴后,2025年消费国补又迎来重磅消息,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也被纳入补贴行列。据去年11月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乘用车零售额增幅高达16.5%,可其他消费品乏善可陈,北京和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位数下跌。要实现经济增长,非加码拉动消费不可了。
去年12月末北京的宜家人头攒动,家具销售火爆,现场都提不到货,原因是政府以颇为简易的方式给购物者15%的补贴。京郊的奥特莱斯每到周末都爆满。在一家体育品牌店,顾客摩肩接踵,试鞋的座位都不够用。原因是商品大多五五折,而过去要打六折须要买够三件商品的,也难怪这家店吸引了如此多的顾客。另一家运动品牌仍须凑够三件才半价,顾客少多了。
东五环外有一座大型综合商业中心,截留着东部进城的人群,总是熙来攘往,人流如织。有一家服装店,进店居然要像餐厅一样等位。看到门口排起的长队,我联想起刷到的一个震撼的团购信息,“499元三件,不限品类,货品随便挑”,这要是三件羽绒服,岂不太划算?在团购平台一查,果然是这家店。
去年8月,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著名餐厅外滩18号,曾经门庭若市,人均消费高达1580元,却悄然关闭。据红餐大数据的统计,2023年5月份上海的高端餐饮门店数量为2700多家,而到了去年7月这一数字已减少超过1400家。超过一半的高端餐厅歇业正是京沪消费降级的写照。2024年11月,北京、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4.1%、13.5%,两市1~11月社零累计降幅则分别扩大至2.8%、3.1%,均大幅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当上海的高档餐厅大量倒闭撤店的时候,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中产消费降级,实际上只是戳破了商家制造的虚假繁荣泡沫,让人们更加理性地将资金投入到真正具有性价比的商品之中。高档餐厅少了,可10万元起步的“南极科考游”却一票难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中产阶层纷纷排队等待购买船票。但10万元的南极游根本不在中产阶层的消费范畴里,高档餐厅却是中产阶层商务宴请的场所,中产阶层正是靠着飞速旋转的商业机器挣得相对体面消费的那一批人,高档餐厅的萎缩昭示着商务活动的放缓。
工商业的消费降级以及商业活动的放缓,一个典型的指示是星巴克的业绩。2024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了7%,中国同店销售额更是下降了14%。“星巴克撤出中国”的新闻曾因其前CEO提及剥离中国业务而蜂起,之后星巴克给出的也是一份略显含糊的回应。2024年星巴克关店不绝,如上海新天地门市因租约到期结束营业,湖北武汉洪山广场地铁站内的门店悄然关闭。商业繁荣时,很多商业地产开业时以星巴克为档次标志,招商给出的是超低的租金,房租通常只占到星巴克经营费用的10%,待到租约到期,到处都是9.9元的咖啡店了,商场也不再搞“面子工程”非要留住星巴克了。
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及健康福利咨询机构美世发布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研报告》,根据住房、交通、食品、服装在内的200多项生活用品价格,以美国纽约的生活成本为100基准,折算出各个城市的生活成本系数,是跨国公司和政府作为确定海外员工津贴的重要工具。根据该报告,2021年上海和北京的生活成本还在全球200余个大城市的前十名之内,2024年上海和北京已经下降至第23和25位。生活成本下降,企业外派员工自然求之不得。可若成本下降源自需求不振又另当别论了。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