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2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救猫不易

这些年,我先后收养过许多流浪猫,如今家里就有4只。起初我想得很简单,遇到看上去可怜又比较亲近人的猫,就抱回家。如今慎重多了,观察较长时间才敢做决定,即便如此有时还是选错了。

目前我家那4只之中,“小小白”刚来时最老实。那时它大约两个多月大,抱起来一动不动,看上去性格很沉稳。然而养了一阵子,发觉它可能是纯种的中华田园猫,身上没有混入一点宠物猫的基因。每天凌晨三四点,它就活跃起来。不是在家里四处奔跑,就是弄翻各种各样的物品。害得我必须经常起来制止它,第二天整天精神不振。

“这样下去,楼下邻居该上来提意见了。”我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楼下邻居并没有找上来,物业也没给我打电话。我知道楼下是租户,希望哪天下楼正好遇见他,便向他当面道歉,然而总没有遇见。后来有一回晒的衣服掉下去了,正好落在他家的晒衣架上,多次去敲门都没有人开门,这才知道这里已经许久没人住了。

不得不说“小小白”运气很好,如果邻居反映很大,也许我不得不将它放归自然。家养了一段时间再去流浪,野外生存能力会大打折扣,基本九死一生。

按照以往的经验,猫满一岁做绝育之后,很调皮的猫性格也会渐渐沉稳下来。可是一晃“小小白”快两岁了,早就做了绝育,凌晨依然爱胡闹。

“你关上卧室的门,不吵自己睡觉就行了,不用管邻居有没有意见。”小区里一位爱心人士对我说,她家收养了6只流浪猫,总有一两只凌晨大闹天宫。楼下的住户甚至楼下的楼下,意见都很大,但她置若罔闻。谁上门交涉,她都爱答不理。

对于她的处理方式,我不太认同。并非我怕得罪邻居,这些邻居被猫吵扰,或许奈何不了我,但从此会仇视流浪猫。我不想让原本弱势的流浪猫群体,多出一些人类死敌,所以尽可能避免它们影响到邻居。

随着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近几年喂流浪猫的邻居明显多了起来,这让我们的经济压力减轻了不少。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管投喂不管别的。绿化带里星罗棋布的方便碗,有的里面的猫粮已经变质,有的是发臭的鱼肉。附近低楼层居民很有意见,甚至多次去物业、社区反映,要求“剿灭”流浪猫。

平日没事,我都会悄悄去收拾残局,将流浪猫的那些残羹剩饭清理进垃圾桶。久而久之,有几个爱心人士也开始这么干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流浪猫的恶名,改变了某些人对它们的不良看法。

不论救助流浪猫还是弱势人群,真正有爱心的人不仅要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更要避免为他们树敌。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得周边环境变得友好起来,要比给口吃的更重要。我也是经过了多年,才渐渐领悟这些道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读者 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