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笔说 | 在地理踏访中,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作者:邢海洋大家好,我是邢海洋,2025年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是我写的《岭南地理》,这是《最美黄河》《最美长江》之后,第三个大的地域性地理写作,写到岭南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的起源地,长江接续了黄河文明,使我们这个国家变得更为强大,而岭南的珠江水系虽然偏于版图的一隅,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又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就发生在那里。所以这次岭南的探访,也有了历史探寻的意味。
这次岭南行我走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湖南到广西。在长沙落地,顺湘江而上,沿着湘桂大通道到了广西桂林,探访了灵渠。灵渠是秦始皇征百越时,打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地方。这次旅行的终点是广西梧州,那里曾经是明朝的两广都护府所在地,等于是两广最高的军政行政机关所在,军政首脑在两广的大山里,而不是在沿海的广州,在西江的江畔,这还是颇为值得探究的。
另一条路线是广东和江西。我在广东潮州落地,到了汕头,从汕头到深圳,又通过跨海的深中通道,从深圳到中山,又从中山到广州,到韶关到南雄古镇,然后到了江西境内。中国的南方是山地和丘陵,长江以南虽然山脉连绵,但是因为雨水多,河流宽广,加之地质时期比较长了,山地之间大大小小的盆地和河流,把一个大的地貌织成了网格状,有高地有低地,行进起来相当方便,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朝时,就已经能够在这里实行有效的统治。但离开了河流,在高地生活的都是少数民族。那些相对偏远的地方居住的,都是被强势的族群追赶等逃到偏僻地方的族群。
如果沿着历史的脉络,岭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是一个化外之地。唐朝的韩愈因为“谏佛骨”被流放到潮州,那里边还有很多鳄鱼。宋朝诸如苏轼、苏辙被流放到岭南,更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情况。明朝在广西贺州的大山里,还出现了一位瑶族的皇后,这位皇后是明朝皇帝南征瑶族的时候抓到的俘虏,身世非常凄惨,当她当了皇后的时候,因此而显贵,却再也没办法责备他的乡亲父母。
这一组文章题目是地理探寻,其实我特别想把自己的地理知识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特别想搞清楚,我们历史走到现在,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关键历史节点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促成了后来的历史巨变?
通常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发生,中国和西方拉开了差距,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主要是从制度上分析的。西方有各个小国之间的竞争,有专利制度保护,进而开启了工业文明。但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里给出的是环境上的解释,比如说在英国的煤矿产地和工业生产地区是紧挨在一起的,因为南美有了很多原料的供给,所以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时候没有太多资源上的限制,也没有因资源匮竭而带来动乱。
行走在南方这片土地上,它是中国最晚开发的一片土地,本来还都是不毛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近代的开始,成为中国晚近时代最有活力的地方?这带给我多方面的思考。康熙的一道批文提供了一个契机,他记忆中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很多军士都死在了南方,确切地说是他提到的一位叫做赖塔的将军的远征。可在他的晚年,不到40年的时间内,南方的瘴气已经进行消除了。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似乎蕴含着这个老大帝国步入近代之前的惊天巨变。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生在所谓流放地的巨变,最终又引导出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混乱和杀戮从此拉开帷幕,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我们解释中国历史,经常得到的是300年的循环律,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最后揭竿而起。但又是什么力量引导着我们这个帝国,从南方开始了一场最初可能是不自愿,但是又升腾出近世的大变动、大动荡。是热带病疟疾的克星——南美来的金鸡纳树皮?是政府的鼓励垦殖扩张耕地的政策?是清政府的摊丁入亩刺激人口政策?还是清政府允许疍民上岸,使得珠三角的土地更有生机?还是海外贸易的广州体系勃发出了生生不息的动力?这正是我岭南之行想探究的秘密,谢谢大家。———编辑/一丁剪辑/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