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2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牧羊式”上厕所

某日,我在手机上刷到一段视频,画面中牧羊犬英姿飒爽地在山坡草地上奔跑,几个折返就将密密麻麻、如同米粒般散布的小羊们集中并赶至主人指定的地方。我被这神奇而自然的场景吸引,立即分享给家中的孩子们。然而,两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却一脸不屑:“我们就是那些被牧的羊儿,看到就烦。”话匣子一旦打开便停不住了,他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每天“牧羊式”上厕所的经历。

从本学期开始,课间休息时,老师指派了一名同学作为“牧羊犬”,负责组织其他同学排队上厕所。“牧羊犬”身负重任,尽心尽力,确保“羊儿们”排成一列纵队,有序如厕。结束后,“羊儿们”也不能自行离开,必须在厕所门口排队等待,“牧羊犬”反复确认没有遗留的“羊羔”,才能带领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返回教室。为了免遭其他“羊儿们”的埋怨,我家两个孩子甚至不敢在学校解决大号问题。

这种“牧羊式”上厕所的过程几乎耗尽了整个课间时间,大大减少了孩子们自由聊天和你追我赶嬉戏的机会(学校也明文禁止这一点),因此孩子们对此颇有微词。

听到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不用担心他们在走廊里与其他快速奔跑的同学发生碰撞,或因嬉闹而造成意外;另一方面,我也为孩子们每日重复这种训练感到忧虑。上厕所原本是一件个人又私密的事情,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总是和闺蜜勾肩搭背去上厕所,一路上聊着星矢和紫龙谁更帅,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开心与放松的时刻。几年前刚跳槽时,新公司的厕所成了我的避难所,借着如厕我消化了很多不适与焦虑。如果连上厕所这件小事也要趋同,孩子们在学校是否还有“自由自在”的片刻?

现代社会总是在教育我们——无论是像我这样的职业母亲和社会人,还是小学生们——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但这些能力不是通过读几本畅销书就能获得的。当过分强调服从和控制时,是否也会遏制孩子们的辩证与批判思维、扼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我十分赞同在小学阶段,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外,孩子们也需要“立规矩”——接受规则意识的培养,因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应当尊重规则、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并最终认同规则的存在。然而,孩子们也应该有机会去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在一个既有序又充满探索的空间中自洽、自律,建立自己与规则的关系。在未来,他们或许会打破旧有的框架,创造新的规则,建立起与社会、自然和世界更加和谐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平衡纪律与自由、秩序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希望教育者们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给予孩子们更多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遵守规则,又能保持个性与活力。

(读者 成悦)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