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1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手机带娃”的代价

前段时间,我家和闺蜜一家相约去外地旅游。闺蜜家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和我家的两个幼童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闺蜜的孩子逛起景点来看上去颇有兴致,不过据我观察,他每天最期待的时间点,还是午餐和晚餐时间。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急匆匆地几口扒完碗里的饭,然后从他父母手中自然而然地接过手机。要不就是打游戏,要不就是刷游戏视频。

闺蜜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似乎是想解释,又像是劝自己似的说道:“孩子小时候大人吃饭,他总在旁边闹个不停,我们就把手机塞给他看,好让大人们消停一会儿。没想到,这一来二去,就染上看手机的毛病了,也不知道成天在手机上捣鼓些什么,这么痴迷。”

后来的旅途中,我又见证了很多次,闺蜜的孩子在各种场合,因为想要看手机,从而和自己的父母爆发冲突。闺蜜虽不断吐槽,但为了快速解决争端,最终都会向孩子妥协。闺蜜的老公大多数时候都保持隐忍,实在忍受不了了,便会“集中清算”一次。不过,孩子大约已经摸清了自己父母的套路,“虚心”接受批评后,想玩手机时,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向父母索要。

作为旁观者,我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也不能随意评价。况且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也曾尝到过用手机哄孩子的甜头。孩子快两岁的时候,变得越来越闹腾。他自己吃完饭后,不愿意再静静地坐在宝宝餐椅上了,而一旦他离开餐椅,便需要一个大人全程陪同。最初我一直用玩具或者绘本来安抚他的情绪,自己则加快吃饭速度。后来,我尝试着给他播放动画片,这下孩子终于完全安静下来了。

当然,“手机带娃”虽然让我多了几分从容,但也产生了负面作用。意识到手机拥有神奇魔力的不只是我,孩子也敏锐地捕捉到可以利用手机来讨价还价。当我要求他坐安全座椅、吃不喜欢的蔬菜、在公共场合不要吵闹时,孩子虽然不会明确表达,但已经在等待着我用手机上的动画片来交换他的乖乖配合了。

权衡利弊后,我选择了暂停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如果我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手机便沦为无足轻重的工具。反倒是我产生了“戒断”反应,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得强忍着有事没事就想随便刷刷手机的习惯。

我时不时会听到周围父母们吐槽,自己的孩子染上了手机瘾。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有手机瘾的孩子身后,也会藏着更依赖手机的成年人的身影。网络上有许多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大人们每本书后藏一部手机,陪伴孩子读书的短视频。我想正如这些视频所演绎的那般,离不开手机的其实是成人。对已经体验过手机带娃代价的我来说,与其责怪孩子爱看手机,不如寻找一些手机的替代品,探索有趣的亲子互动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多令他们心动的选项。

(读者 筱筱)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