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纪略》

作者:卜键
《河源纪略》0全称《钦定河源纪略》,内容为考察和探索黄河的源头,而起因则在于一次为害酷烈的黄河大决口。

那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天,大规模降雨造成河水暴涨,六月九日将江苏邳睢段南岸魏家庄大堤冲决,七月初上游河南仪封段又出现险情,北岸青龙冈大堤溃决,洪水分为数股涌出,恣肆横流,微山湖水位陡涨,很快危及运河的交通。据山东巡抚国泰紧急奏报:漫溢的黄河水向北分流,或由北赵王河至张秋涌入运河,然后从大清河东流入海;或汇入卫河直达天津,都严重影响到大运河漕船的安全。情况紧急,两河总督与三省巡抚都赶到决堤之处,慌忙组织人员堵御。魏家庄决口处于下游,在上游溃堤后压力大减,很快就被堵上;而难点集中在河南的青龙冈,大堤土质沙性,已被冲成数段。弘历时在热河,闻讯即召见老臣嵇璜问计。嵇璜乃治水名臣嵇曾筠之子,曾长期担任河道总督、工部尚书等职,经验丰富,时为内阁大学士,建议顺势让河水回归故道,由山东入海。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思路,提出后震惊朝廷,弘历命河臣和三省督抚、六部九卿发表意见,而大家都知道皇上的想法,也担心此举会影响运河的畅通,遂在一片反对声中作罢。

河工乃国家大事,照例要派重臣前往督办。嵇璜本是最佳人选,由此一议,便被排除在外,改派内阁首辅兼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此时阿桂正在甘肃奉旨平叛,兼查办甘肃冒赈大案,赶到河南青龙冈河工已是九月末,立即接过大工的指挥权。阿桂清正明练,也曾多次督办河务,无奈此工实在难度太大,筹备了一个多月,才向皇上奏报十一月十五日为合龙之期。孰料在初八那天风浪骤起,大堤再次发生垮塌;又定下二十七日合龙,并于合龙后飞章报喜,当晚又崩堤50余丈,功败垂成。阿桂心力交瘁,奏请处分,并请求派谙习河工的大臣前来。乾隆知道所指为嵇璜,不予批准,让他们就改归故道发表意见。谕旨先说“至嵇璜所奏令河流仍归山东故道之语,现在漫口下注,北流之水只有二分,其南下者至八分之多,断难回狂澜使之北注,事势显而易见,朕料其必不可行”(《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四六),又说阿桂与李奉翰等在一线“目击全河形势,想亦未必以为然”,令他们各就所见,据实复奏。皇上既已声称“必不可行”,还有谁会附议赞同呢?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不光是众口一词反对改归故道,苏鲁豫等省官员还提供了关键数据:黄河破堤之洪水仅有二分由山东夺大清河入海,其他八分由南阳等湖汇流南下,仍归入正河。于是改道之议被否决,阿桂等人只能奋力扑救,数万民夫和官兵钉在工地上,时已严冬,大块冰凌从上游乘势而下,不断撞击脆弱的河堤,本期望四十七年正月的上元节能够合龙,届时又是一场空。

乾隆心急如焚,却也不忍斥责阿桂等在工大员,别无良策,听从上师章嘉三世的建议,钦派乾清门侍卫阿弥达(阿桂之子)往青海的黄河源祭祀河神,祈祷神灵保佑,得以成功合龙,迅速报喜。阿弥达即行驰驿前往,一路趱行,到西宁后会同章嘉三世之弟,先赶到星宿海,再沿西南方向的阿勒坦郭勒河上行300余里,称之为黄河上源。他很会办事,一路测绘,也随时奏报,每奏皆附有地图,历时5个月,堪称收获满满。弘历对其奏折逐一阅读,时与康熙朝所绘舆图相比对,待阿弥达返京复命又详加问询,显得兴致盎然。此际的黄河仍在敞着口子奔涌,阿桂仍在现场百计堵御,弘历仍是密切关注,而更感兴趣的则是要编一部寻根觅源的书。四十七年七月,有旨命馆臣编辑《河源纪略》,此谕很长,兹摘引如下:

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其水色黄,回旋三百余里,穿入星宿海,自此合流至贵德堡,水色全黄,始名黄河。又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北极星也;齐老,石也。其崖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流泉喷涌,酾为百道,皆作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则真黄河之上源也。……朕从前为《热河考》,即言河源自葱岭以东之和阗、叶尔羌诸水,潴为蒲昌海,即盐泽,蒙古语谓之罗布淖尔,伏流地中,复出为星宿海云云。今复阅《史记》《汉书》所记河源,为之究极原委,则张骞所穷,正与今所考订相合,又岂可没其探本讨源之实乎?所有两汉迄今,自正史以及各家河源辨证诸书,允宜通行校阅,订是正讹,编辑《河源纪略》一书。着四库馆总裁督同总纂等悉心纂办,将御制河源诗文冠于卷端。凡蒙古地名人名译对汉音者,均照改定正史,详晰校正无讹,颁布刊刻,并录入四库全书,以昭传信。(《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六〇)

弘历文思喷发,颁布此长谕之外,有长达56句的五言御制诗《河源》,复作《御制河源按语》,再写《御制河源简明语》,连篇累牍,翻来覆去,阐述黄河源自新疆的天池。这是大君主在阿弥达考察基础上的推测想象,也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政治解说,将黄河探源与收复大西域相连接,并意图用文献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书仅36卷,篇幅不大,因皇上对历代相关文献做过梳理,已有结论,四库馆臣照葫芦画瓢,仅用两年就编成呈进。主办此书的责任又落在纪昀(已升兵部侍郎)、陆锡熊(已升大理寺卿)肩头,办竣后,二人在所撰提要中为皇上大唱赞歌:

考自古谈河源者,或以为在西域,或以为在吐蕃,各持一说,纷如聚讼,莫能得所折衷。推索其由,大抵所记之真妄,由其地之能至不能至;所考之疏密,由其时之求详不求详。《山海经》称禹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纪其亿选之数,其事不见于经传。见经传者,惟导河积石,灼为禹迹所至而已。故《禹本纪》诸书言河源弗详,儒者亦不以为信。汉通西域,张骞仅得其梗概,以三十六国不入版图故也。元世祖时,尝遣笃什穷探,乃仅至星宿海而止,不知有阿勒坦郭勒之黄水,又不知有盐泽之伏流。岂非以开国之初,倥偬草创,不能事事责其实,故虽能至其地,而考之终未审欤!我国家重熙累洽,荒憬咸归。圣祖仁皇帝平定西藏,黄图括地,已大扩版章。我皇上七德昭宣,天弧耆定,天山两道,拓地二万余里,西通濛汜,悉主悉臣;月窟以东,皆我疆索。星轺虎节,络绎往来,如在户闼之内。与张骞之转徙绝域,潜行窃睨,略得仿佛者,其势迥殊。且自临御以来,无逸永年,恒久不已,乾行弥健,睿照无遗。所综核者,无一事不得其真;所任使者,亦无一人敢饰以伪。与笃什之探寻未竟,遽颟顸报命者,更复迥异。是以能沿溯真源,祛除谬说,亲加厘定,勒为一帙,以昭示无穷。臣等载笔之余,仰颂圣功之无远弗届,又仰颂圣鉴之无微弗周也。

阅读这样的文字,弘历自是心生欢喜,参与者从总裁、总纂到编纂、誊录,皆受到奖赏。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