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1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母亲忙着秒杀,我忙着退货

早上开完会后,我发现手机上显示有三个来自同一号码的未接来电。在回拨的过程中,当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该号码被多人标记为快递物流”时,我立马想到,这肯定是母亲的退货。母亲总是搞不清楚退货的流程,比如有没有运费险,应该选“退货退款”还是“仅退款”,以及取货方式如何选择等,所以她索性将快递的收货电话换成了我的。这样一来,原本很少接到真人来电的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得关注着手机,好替母亲及时签收到货或者线上完成退货的对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原本只是满足于看直播过眼瘾的母亲,开始践行起了“心动不如行动”。每天我下班后,母亲总是捧起手机,专注地坐在沙发上,跟随着主播们激情的喊声,加入到一轮又一轮的秒杀和抢购中。有时,她还会主动询问我一些专业术语的意思:“主播说这件衣服是外贸尾单,啥是外贸尾单?”有时她也会质疑一下优惠的可信度:“主播说平时399元,今天只要99元。你觉得是真的吗?”不过,母亲虽然嘴在提问,但耳朵却根本无暇去听我的建议和想法,毕竟主播给的优惠比我刺耳的劝告有感染力多了。于是,我收到的快递取件码越来越多。

母亲拆快递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欣喜,但是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后,不满意的时候居多。原本为了性价比而低价购买回来的衣物,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手感差、色差大、线头随处可见……母亲先是念叨着“便宜没好货”,勉强挑选了一两件符合她审美的衣服后,皱着眉开始打包要退货的东西。接下来她会拿出手机,让我帮忙申请完退货后,她又熟练地投入到新一轮的低价秒杀中。于是,我每天接到询问退货码的电话越来越多。

父母的退休金不低,加起来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要高很多。为什么有钱以后的母亲,还是这么沉迷于低价商品呢?像很多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一样,母亲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物质条件极差,即便工作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所以,母亲早已将“省到极致”的消费观刻入骨子里。这个曾经让整个家庭都受益的消费观,随着母亲迷恋上网络购物,却没有再次取得她想达到的效果。一个月下来,非但没有省下钱,反倒凭空增添了许多无用之物。

我曾尝试将母亲从直播间抢购回来后,堆在家里“吃灰”的一件件物品摆出来,借机劝导母亲,现在家里条件这么好,她也要对自己好一些,多买点高品质的衣服。每当这时,母亲便像是受到了启发,总是坚定地表示“再也不能亏待自己了”。父亲偶尔也会劝阻一下母亲,他的角度新奇:“你这件衣服买来不穿,虽然只花了100块钱,但也足够买一袋米了。你想,一袋米我们要吃多久。”

不过,大数据早已掌握了母亲的消费习惯,下次打开手机时,一堆“物美价廉”的宝物又在等着她的青睐。看着看着,将“一袋米”抛到了脑后的母亲转过头认真地问我:“比价‘双11’是啥意思?”

(读者 悠悠)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