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我,决定不再苦练接话技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晓萧内向的我,决定不再苦练接话技能0大学的闺蜜群里,有一位单身的中年朋友,她时不时会给我们发几张和相亲对象尬聊的截图。她本人是不折不扣的单身主义者,无奈她的父母一直无法接受。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她开始了漫长的无效相亲,而每次的相亲,几乎都是靠她一人之力坚持“把天聊死”。

比如对方问她“吃了吗?”,她回复“嗯”;对方问她“在干吗?”,她回答“躺着”。

不同于我这位总是扮演聊天终结者角色的朋友,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不习惯“话掉到地上”。有段时间,因为工作缘故,我总是要坐领导或是同事的顺风车来往于单位的两个办公地点。如果有其他同事一同随行,我便会放松警惕,坐在后座偶尔随声附和一下。一旦场面转换为密闭空间里的一对一交流,坐在副驾驶的我不由得正襟危坐,积极回应对方抛过来的话题。

由于不够健谈,我为了能顺利地接上话,私下做了不少努力。针对自己在某个重要聊天场景中的表现,我会进行事后回顾,再结合记忆中对方的表情和回应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言谈得体。当然,回顾的结果总是不满意的次数居多。闲下来时,我会在网上搜索“接不住话怎么办”。甚至,我会进行一些具体场景的练习。

事实证明,这样的练习确实无法速成。某天和领导以及一位同事吃饭时,领导突然提到,感觉我最近瘦了不少,让我给他分享一些减肥秘诀。我认真打量了一下他的身材,心里也很认同他的自我定位,便真诚地分享了一些实用减肥术。在我分享结束后,那位同事云淡风轻地来了一句:“领导,您的身材已经够完美了,可别再这么‘卷’了!”从领导受用的笑容中,我意识到,如果接话水平能分等级的话,我目前还停留在初级水平。

眼看着速成无效,我企图从身边的“闲聊”中学习一些实用技巧。有一次,先生带着我们全家与他的上司一家聚餐。他的上司一家并没有什么架子,但我还是有些紧张。两家的孩子都是自来熟,很快就脱离大人,到一边玩耍了起来。席间,我一边竖起耳朵关注着谈话的走向,一边观察着孩子们的动态。

没过一会儿,我的孩子就回到了我身边。我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和小朋友玩了,他很坦然地来了一句:“他说孙悟空最厉害,我觉得奥特曼才最厉害。”原来,两个人一时话不投机选择了一拍两散。不过没一会儿,他们又凑到了一起,热聊起了某部动画片里的人物。看来,孩子比大人潇洒而且纯粹,话不投机时能随时结束,有共同语言时又能迅速放下分歧。

再看看饭桌上如坐针毡的自己,总是不知不觉间将聊天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带着功利性的目光看待聊天。对方会怎样解读我的话?对方的话有没有弦外之音?我是不是该说点什么才不会显得尴尬?但其实抛开层层顾虑,聊天本身只有两个动作——听和说。如果非要让这样的聊天进行得顺利且有趣,那么比起华丽到自己无法驾驭的技巧,或许真诚才是唯一的必杀技。更何况这样的闲聊,除了我之外,或许很少有人会在事后复盘来复盘去。

聊天还在继续,只不过,当我放下要接话的心理负担后,单纯作为听众认真聆听另一个行业或者另一种生活方式下的故事,倒是从中获得了不少乐趣。偶尔被提问时,我尝试以真诚的态度分享自己的心得,也并没有成为聊天环节中的不和谐音符。 接话

上一篇: 声音(1309)
下一篇: 读者来信(13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