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会长久,但这没关系
作者:张宇凌
伊娃·海瑟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她在1970年重病将逝的时候说的:“生活不会长久,艺术不会长久,但这没关系。”(Life dosen’t last, art dosen’t last,but it dosen’t matter.)
海瑟说这句话是想向那些企图收藏其作品的人道歉,因为她使用的材料都不会持久,在利帕德出书这年,已经有三件重要作品完全解体。说完不久她就因脑癌过世,年仅34岁。海瑟在雕塑史上第一个使用反传统的柔软和脆弱的材料——绳索、塑料、乳胶、棉布、玻璃纤维等——来创作抽象雕塑,被认为是“后极简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响在她过世后随着时间反而渐渐增强,也早已经超越了性别身份。
她的表达中,常常把生活和艺术并提,因为海瑟的一生是饱受心理创痛折磨的一生,艺术创作丝毫无法跟她的心理和情感分离。海瑟两岁就随犹太家庭逃离她的出生地海德堡,经过荷兰、伦敦,来到纽约。她8岁时父母离异,9岁时父亲再娶了,10岁那年母亲自杀。家中关系异常复杂。
她后来在纽约艺术圈作为职业艺术家成长,跟同辈艺术家汤姆·多里结婚。婚后于1965年随汤姆去德国驻留一年。汤姆是受邀艺术家,有着展览和项目的激励,而海瑟只是陪同他的妻子,虽然同侪都认为她是个天才画家。她感到受冷落和无所事事,被神经衰弱和噩梦纠缠,在作为工作室的仓库里寻寻觅觅,找到一些现成品拼凑成雕塑,不过也由此奠定了她向着雕塑家的转型。回到纽约之后,她跟汤姆离婚,从此再未进入长期的伴侣关系。
除了童年和婚姻带来的心理创伤之外,海瑟在1969年被确诊脑瘤,有人认为是她使用乳胶等有毒材料造成的……生活经历持续给她巨大的心理情感压力,特别是创作的不确定性,使她经常处于近崩溃的状态。她的作品一方面是极简和抽象的,冷静理性,没有一眼可感受的叙事和戏剧性,另一方面,却保留了有机的形式和有机的过程,引入了无序、偶然和材料的反复无常,用“重复”来表达某种叙事,表达存在的“荒谬”。
海瑟在1970年重病时接受辛迪·南姆瑟(Cindy Nemser)采访时说:
……然而,我并不把形象的整体用抽象或美学的观点来评价。对我来说,这些是一个完整的跟我和我的生活有关的形象。这没法被分开,因为我不相信艺术是基于一个关于构图或者形式的想法。……事实上,我的想法是跟所有学来的或者被灌输的想法作对抗,去找到一些别的……所以这不可避免地只能是我的生活、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不是个简单的人。
当达到了生活整体的荒谬性,内容就会最棒。如果有什么是荒谬的,它被重复的时候就会更夸张、更荒谬。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扩大或者增加或者夸张了一个想法或是提议。
此处,海瑟提及的“跟所有学来的或者被灌输的想法作对抗,去找到一些别的”,描述的正是在那个年代以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为理论代表的,几乎一统纽约艺术圈的极简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脱离个体的情感和心理,严格的几何形式、坚硬的工业材料等等。极简主义风格产生了很多优雅伟大的作品,主要的创作者中不乏海瑟的朋友,但无法让海瑟表达自我和做出体现她个性的作品。特别是被称为“格林伯格纳粹主义”的批评风气,创造了一种极度男性精英的高雅艺术的姿态,几乎打压一切与之不同的形式。这是伊娃·海瑟天然想要反对的,却也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自我怀疑。
海瑟在临死的前一年创作了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无题》。用两条打结的绳索浸入乳胶,变硬的绳子产生自然的弯曲和张力,而后被用更细的钢丝固定在墙上的13个点,要点是固定后就让它们自然垂坠,从而自行完成作品的一部分,让每次安装的偶然性都给它们带来不同的形式可能,从而形成一个“装置”。《无题》包含了有机材料、偶然性和绳索那种摇摆扭曲不定的形式(wiggy)。这个形式从终极意义上,是对极简主义的形式语言的叛逆和更新,是只属于海瑟自己的语言,也将是属于后世女性艺术家以及各类艺术家的新语言。露西·利帕德生于1937年,仅比海瑟年轻一岁,二人完全是同龄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人,露西继承了名医和教授父亲的理性和冷静,她是艺术评论家、行动家和策展人,在支持“去物质化”的观念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方面,都是开创风气的先锋。获奖无数,是26本著作的作者,也是艺术书店“Printed Matter”的创建者之一。
1963年,经索尔·勒维特介绍,利帕德与海瑟相识并成为好友。利帕德觉得“荒谬”这个词在海瑟那里绝不是感伤的,而是她自身和作品性格的总结。在1966年,她评价海瑟的作品是“既强大又脆弱,既小心又霸道”,海瑟的继母一看就说,这也是在说海瑟本人。所以自那时起,利帕德就从未犹豫在解读海瑟的创作时,加入她对海瑟自身心理和人格的理解。
她自述在写作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就怀着一个强烈的意识,“写海瑟的唯一方式就是去追随一条纤细危险的、在生活和艺术之间的道路”。
这点得到了同辈艺术家好友的认同。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说:“伊娃的作品是非常理性的,但是,是和那些穿越其间的非理性力量的一个较量。……她没有对于外在于她的世界的外在观念。我认为,她是个非常内在的人,做着心理性的模型。”
全书结构安排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区分前三个篇章:1936~1959年是出生到完成学业,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从1959年到1965年,是完成了从画家到雕塑家的职业转变,也经历了婚姻破灭;从1965年到1970年,是真正的创作高峰期,仅仅四年多。也就是说,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留给我们所有的启发,也就来自四年多的创作而已! 这个部分的核心编排是艺术创作和作品,据此引入她的生活经历。
最后一章里,则是对海瑟生活和艺术的关键连接点的描述,通过作者、传主自己、艺术评论者以及她的朋友们来表达。全书的目录也保持一种极简风格:简单地写出三段年代,第四行是一些关键点(some critical issues)。
整本传记深入剖析了海瑟的70件重要雕塑和大量的绘画素描,同时深入了海瑟的私人生活、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比如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伊娃·海瑟,一个视觉形式表达的天才,是多么热爱和深入文字世界。她不仅记日记、写信,而且热爱文学,阅读量超大,从文学中发展出自己的观念:荒谬,就是来自她最爱的作者贝克特。她反复解释自己的幽默感来自不可预见性,来自《等待戈多》。她的许多文字和语言表达本身,具有和视觉作品同等的震撼力。
为了避免这种深入传主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批评方式进入完全是写作者自说自话的解读,利帕德在整本书中采取了另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超大量地引用海瑟自己和她周边亲人朋友们的原话,甚至有时候显得“超出必要”(利帕德自述)。但这种方式恰恰是本书读来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些评价和讲述更加生动具体,超越个人视角,交相映射出艺术家、作品和她的时代。而这种方式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艺术家之间近乎乌托邦式的亲密友谊。
整本书的结尾,使用了本文开头引用的那句话:“我不知怎么办好。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多余的,因为生命不会长久,艺术不会长久,这没关系。我觉得这有点像是自首。”利帕德把这个勇敢和动人的“自首”解读为,海瑟并不在意她自己的生活结束之后,作品是否可能进入历史,成为对她的永恒纪念,这种不在乎,正是她“对生活和艺术之间终极连接的一个致敬”。而这种不在乎,可以说是非常女性化的一种极致表达。
利帕德在这本书中体现出的对艺术家心理和个人生活重视的态度,跟当时控制主流声音的形式主义批评截然不同,她对此坚决以战斗方式回应,把格林伯格为代表的批评主流称为“法西斯纳粹”。格林伯格在1969年的采访中,也针对性地称她的批评方式是“夫人艺术批评”(Lady Art Critics)。
利帕德的这种独特性,也恰恰和海瑟的艺术创作方式的独特性一致:不同于当时极简主义主流艺术家,海瑟无法从抽象中剥离心理和情感,因此而导致对自己创作价值的怀疑。她们确实拥有共同的困境和抗争。友谊的极致热量
利帕德的传记方式,是被海瑟的创作历程激发出来的。她们紧密缠绕生长的艺术创作和传记创作,都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曼哈顿下城,一个充满乌托邦战友气质的艺术群体中。这本书离开这个时代和时代中的友谊,是不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当时利帕德夫妇和海瑟夫妇都居住在鲍威利街区(Bowery),相隔不过几个路口。而群体中最慷慨热情的灵魂索尔·勒维特,则住在他们旁边的赫斯特街(Hester street),还有很多同辈的艺术家聚集曼哈顿下城。当时他们的交流强度和密度都很大,而且互相介绍资源,一个人的工作室来客,一定会被带着去敲开朋友们的工作室的门。虽然有时睡在一起,有时彻底闹翻,但那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是利帕德印象最为深刻的。而其中,让全世界都仍在感受到激励的,就是那封索尔·勒维特写给在德国的低潮中的海瑟的信,鼓励她“去做”,那封关于“DO”的信,散发着无私友谊的极致热量。索尔·勒维特最为可贵的一点,在于从性感美丽的海瑟那里,看到了她更为难得的才华和精神,他相信女性美丽的肉体中可以有跟男性平等的才华和智慧,而且他热爱前者的同时,珍重后者。这个眼光完全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这个友谊的氛围,也使利帕德可以有机会,十分真切地了解伊娃·海瑟周边的人是如何看待她的,以及她自己对世界和他人的意见又是什么。这种了解不仅仅是通过几次集中的采访,而是无数次夜晚饮酒畅聊,或是结伴看展出游,甚至和各自的家人聚会,或是共度人生关口。比如利帕德就曾经表达,海瑟只跟没有竞争性的女性艺术家、非艺术家身份的女性或者男性艺术家做朋友。而当她的前夫汤姆和新欢搬去街对面住的时候,她创作了如同一根切断的黑色香肠的作品象征汤姆,叫作《折断的香肠》,还有一系列叫作《全面归零》的作品来象征他的新欢,而后又把它们摧毁了。
这本书最终是索尔·勒维特设计的封面,另一个画家朋友帕特·斯泰尔(Pat Steir)和伴侣设计整体装帧。所以这是一本从内到外,由友谊凝结而成的著作,这也是它作为一个物理性存在的另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果说生活不会长久,艺术不会长久,唯有友谊,似乎真的可以给人某种天长地久的安慰。性别身份
伊娃·海瑟的创作和生活,都存在于女性主义真正进入纽约艺术圈的前夕。海瑟的道路,跟她的性别身份完全是一体的。如果她不是一个女人,也就没有她的这种艺术开创可言。当时艺术圈中,已经有某些人创立了女性主义团体。虽然利帕德表示支持她们的观念,但她和海瑟都不想真正地去参与。
利帕德是在海瑟去世后的1970年至1972年,决定采取女性主义立场的,从此她的写作和批评就进入了这一阵营,并且以行动派见称,被人打趣地说,没有哪次晚餐上她没有成立一个新组织的。
或许伊娃·海瑟的魅力更在于她对自己的忠实,她忠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忠于感受、情绪、直觉……但是她的能力就表现在她可以直接把这些内在的带着性别感受的能量,冷静纯然地转化为抽象的形式语言,而且不丢失和伤害内部能量的强度,完全可以用理性的、物质性的转化把它们保存在一件作品之中,呈现在观者的眼前。这种语言是她为自己的内心发明的。这就是天才。
所以利帕德也真诚地忠实于她的朋友,她没有因为自己后来的立场,而把多余的态度加之于伊娃·海瑟,反而揭示了她十分女性化的一面。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前女性主义的伟大女艺术家对性别身份的态度,正是有这种被利帕德称为“很女人”的态度,才孕育了她的天才。这点启示对我们这个被性别和主义困扰的时代尤其珍贵。
在编辑和我想要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版本。继而遗憾地发现中文翻译在这个类型中的缺失,很多知名的当代女性艺术家都没有中文版的传记可查。原因可能是很具体的,无法简单归类到性别,因为男性艺术家的正规传记也不是传记类中占比大的,而且女性作家的传记很容易找到中文版……所以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向出版界师友们的提问和建议。
(张宇凌,巴黎一大艺术史博士,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者,著有《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身体和权力》)Eva HesseLucy R. Lippard,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6 伊娃·海瑟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