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专享?

作者:邢海洋

共享单车悄悄地涨价了,广州、成都等地哈啰、美团、青桔的单车起步价从15分钟1.5元,变为10分钟1.5元,休息日价格更高,有的城市起步价为前10分钟1.8元。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打工人,“最后一公里”骑行很可能要被拖入“加时赛”,用车成本大涨。

共享单车从出现到繁盛,再到如今的平稳运营,不过10年时间。从最初交押金免费骑,到后来1小时1元钱,再到半小时1元钱,至今翻了几番。可对于运营商仍是不赚钱的。起初靠融资续命,一系列兼并重组后剩下了三家企业,看似组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摆脱了恶性竞争,盈利在望,却不料疫情突如其来,人们出行遇阻,整装待发的共享单车没有了消费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2年底。

共享单车乃重资产、重运营型行业,相信当年的创业者们若看到了四处丢弃的单车,看到车辆损毁或出故障的画面,看到每日里卡车调配单车的繁忙画面,定会打退堂鼓。当巨头们接手共享单车退押金烂摊子的时候,经济大环境是蒸蒸日上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大功将成,网约车、共享单车会和公共交通一道,织就城市交通的网络。尽管这是一种互联网巨头回避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可独占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神经末梢,若一小半的通勤者租用共享单车,也会大有收获。

可惜,即便是在出行完全放开的2023年,共享单车似乎也没能展现出赢家通吃的盈利能力。美团财报显示,美团单车所在的美团新业务分部2023年营收698亿元,经营亏损202亿元;滴滴共享单车所在的其他业务板块2023年亏损达51.48亿元。2023年全民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奔往旅游目的地的路上,可旅行途中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没让三巨头赚到钱。运营一辆单车,看似只是雇司机和搬运工,将车辆调度到潜在租户密集的区域,其实不然,背后还包括仓储成本、维修成本和折旧成本。很多大城市的共享自行车连续使用三年就要强制报废。

如今骑行半小时的费用超3元,1小时的费用基本都超过了5元,节假日最高达5.8元。按使用时间定的价格,已经和坐地铁不遑多让,更是公交车票价的两三倍。尽管共享单车的价格是按照企业的运营成本而定,但已经在考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进而使人质疑共享单车是否还是一种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共享单车出行,这本来就是“无中生有”,其商业模式建立在消费者不再单独拥有自行车,而是共有车辆的基础上。共享当然美妙,提高了物品的使用率,满足了骑车人的多种应用场景需求,不再需要一辆车骑到底,而是“随时可骑,随时可停”。

共享单车被称为我们的“新四大发明”之一,但“出海”却不顺畅。海外停车有着更严格的限制,方便程度便打了折扣。没有了方便的使用场景,使用难普及,费用便更高昂,于是进一步限制了使用。在我们这里,城市管理也是趋于严格的,不规范停车也得交“罚款”。更考验运营模式的是,随着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越来越长,越来越廉价,打工人倾向于买辆电单车一骑到底,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

提起共享,和单车一道硕果仅存的还有共享充电宝。去年,当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迎来了高光时刻,净利润超过1亿元。可今年就差多了,股价不及上市之初的1/10。消费者囊中羞涩,那些赚取体验感的经营模式,让位于更注重性价比的生活方式,当充一次电能买下1/10个充电宝,人们宁可包里带上一个备用。

共享若不能带来低廉的生活成本,大众便不再共享。共享变专享,成本再上升,模式也将走到尽头。 共享

上一篇: 《契丹国志》
下一篇: 抗衰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