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志》
作者:卜键
那时的热河虽已升为兵备道,而主要是为避暑山庄服务,带有较强的季节性,距离不远即草原荒漠,文献记载无多,编写志书,尚需做大量的调研勘测。钱大昕在《太师太平王德胜碑跋》中有所追忆:“乾隆二十一年秋,予奉命至热河访求事迹,闻小兴州有是碑,亟移书兵备道,使吏人拓之。吏人不知椎拓之法,乃施墨于石,以纸背就摹之,遂模糊不可读。审谛良久,始得其大略。”(《潜研堂集》卷六)可知他与纪昀的所谓访求,多数也是借助于他人,未能亲力亲为。
汪由敦历任工部、刑部尚书,在军机处已超过10年,是一位清谨雅正的老臣,深得皇上信赖,二十二年正月调任吏部尚书,但仅过一年就因病去世。弘历颇为痛殇,亲自前往祭奠,却未见让谁接办《热河志》。其时西域发生大叛乱,裘曰修先是奉旨赴巴里坤办理军粮事宜,接下来前往河南、安徽等地治水,编纂《热河志》的事,自也无暇顾及。而此事出于上意,推测应由董邦达接手办理,裘曰修回京后也会参与,得以完成初稿。此事未见记载,详细情况虽不得而知,却由一道谕旨透出些许消息。
那是在四十三年(1778)正月十四日,乾隆传谕内阁,主要说两件事,一是在避暑山庄内建造文津阁,二是纂订《热河全志》。该谕大谈皇祖皇父和自己在此兴办文教的业绩,也对热河的历史作了简要记述:
京畿东北四百里热河地方,在古北口以北,其境于《禹贡》为冀州边末,而虞及殷周,幽州之尽境也。秦汉以来,越在绝徼,未入版图。元魏建安、营二州,唐时有营州都督府,然不过侨治于内地。辽金及元始芗其名,而历服未久,故址旋荒。明弃大宁,视为外域。我国家抚临寰宇,薄海内外咸登版籍,况热河密迩畿辅。自皇祖康熙四十二年肇建山庄,秋狝经行,往还驻跸。皇考率修前典,设立热河厅,寻改承德州;朕临御之七年,地方大吏建议,此地究为关外,仍设为厅,八沟等六处悉如之。盖以其时士民稀少,风俗椎鲁,立学建郡之制,有未遑焉。嗣后狝猎木兰,每岁驻跸于兹,日见黎庶殷阗,户口繁富,里巷弦诵,人文渐起,此实国家积洽累仁,休养生息,涵濡百余年之久,方克臻斯。……近者既创立学校,乐育人材,而其地犹仍热河厅之旧,准诸体制,未为允协。因思向曾设承德州,今宜升为承德府,即以同知改设。其余六厅,如喀喇河屯厅改为滦平县,四旗厅改为丰宁县,八涛厅其地较广,改为平泉州,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塔子沟厅改为建昌县,三座塔厅改为朝阳县,赋税户籍之数,悉隶于知府,辖于热河道,以重考核。(《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四六八,谕内阁纂订《热河全志》仍于山庄内肇建文津阁庋贮四库全书)
已是一部热河简史。乾隆还说:“至于考订旧闻,搜罗掌故,辑成《热河全志》,已命儒臣博采旁征,区分事类,纂订成书。”斟酌语义,很像是已有了一部初稿,或也就是汪、裘、董曾经主持的志稿吧?
既然已于此地设承德府,并将原属各厅改县,为何不用《承德府志》为名?纪晓岚等人的解释是:“此志以热河名者、神皋奥区,銮舆岁莅,蒐狩朝觐,中外就瞻,地重体尊,不可冠以府县之目,故仍以行殿所在为名也。”的确如此。经过康、雍、乾三代经营,避暑山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夏都,成为超越沈阳的国家副中心。乾隆帝每年都要到此地常住,会待上四五个月,挑选枢阁大臣和六部主官携印扈从,拟升文武官员要至此引见,藩属各部要至此朝觐,皆意味着朝廷决策机构的随驾迁移。可知《热河志》与一般的方志不同,应视为清朝强盛时期的陪都志。全书共80卷,首列天章,收录历代清帝写于此地的诗文;巡典,记述清帝巡幸之事;徕远,载蒙藏宗教领袖、各部首领前来朝觐之事;以下如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等卷,在在呈现出一种皇家气象,陪都格局。乾隆四十六年(1781)闰五月初四日,有旨:“现在《热河志》办理完竣,所有承办之纂修褚廷璋、戴衢亨、汪学金,俱著加恩照例议叙。”(《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七九二)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应为“奉敕撰成”。
此后《热河志》又多次遵旨添辑,一则乾隆帝唯恐遗漏自己的光辉事迹,再就是身边有一个马屁精和珅,最爱也最会给皇上挠痒痒。四十八年四月,该书依类增入此前两年的各项事宜,主要是乾隆的相关诗文,军机大臣和珅等重新装潢,奏呈御览,“恭候发下,即交武英殿刊刻,并缮入四库全书”。真是不惜人力物力啊!五十三年六月,驻跸避暑山庄的乾隆因事要查阅《热河志》,在寝宫与各书屋均没有找到,即加询问。和珅急忙派人将文津阁四库全书内《热河志》六函取出进呈,并报告山庄仅有此本。而当皇上问起武英殿刻本是否已完成,他也说不清楚,连忙向在京的四库馆臣函询:“如《热河志》已经刊竣,即刷印四五部,装潢,随报寄来进呈,以备陈设。如尚未刊竣,并速行赶办。”未见到在京四库馆臣的回复,不能确知《热河志》刻本的完竣时间,所可知道的,是这次调阅后,乾隆又命补充热河的升府、建学等事项,当然也要补录近五年的相关谕旨和御制诗文。和珅忙又写信给武英殿总裁,要求他们抓紧补刻,七阁四库书也要“一体补缮”。
在《热河志》提要的结尾处,颇多赞美文字,略如“时迈其邦,地同三辅。四方大其和会,百产益以蕃昌”“炳然与三代同风,其盛为自古所未有”,亦复大发感慨:“词臣珥笔,敬述斯编,亦自古之所未闻,岂非地秘其灵,天珍其奥,自开辟以至今日,越千万载待圣朝而发其光哉!”所说应指热河的夏与秋吧。在七阁四库中,文津阁本应是乾隆帝翻阅最多的,看出错讹就会责备总纂纪昀等人,命其修订。就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因被发现存在重大失误,纪昀带领一班编校人员到热河,自费对文津阁本全面复检,待了三个多月,连春节都是在热河过的。塞外朔风扑面,雨雪冰凌,其苦自不难想象,而今日可见纪昀写于热河的几件奏折,不外表达愧疚,表示决心,汇报进度,丝毫不涉及生活上的艰辛。 热河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