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超级工厂

作者:张从志
外资的超级工厂0外商近几十年的对华投资,直接帮助中国进一步纳入全球工业体系,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改革开放40多年,外资以占中国企业数量不到3%的比重,提供了1/10的城镇就业,贡献了1/5的税收收入、1/4的工业总产值,以及近1/2的进出口总额。

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显著。在生产成本不断抬高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真正优化营商环境?外资之于中国制造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外资何以推动中国产业环境的改变?

今年的超级工厂系列,我们选择聚焦外资领域的制造业。我们的四组同事分别采访了四家外资工厂,它们分别是星巴克、西门子、陶氏化学和宝洁。

在全球市场中,跨国公司是最敏锐最聪明的物种之一,跨境资本的流动也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中国迅速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融入国际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外资入华以后,最初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市场的扩大,又往内陆延伸,如今在全国各个省份的招商引资目录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个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刺激了国内企业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很多中国品牌的崛起。就拿这两年增长很快的汽车制造业来说,要是没有跨国车企在中国搞合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培养了大量的汽车人才,国内车企也很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所谓的“换道超车”。

外资在各个领域深度参与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早已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个看似冷冰冰的超大型工厂,其背后是最先进的国际理念,也是无数个人、无数个家庭的命运。

我们采访的星巴克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公司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巨头,他们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几千家门店。去年,星巴克在江苏昆山落地了第一个咖啡创新产业园,建成了第一家在华的规模化烘焙工厂,开始在中国打造从一粒豆子到一杯咖啡的完整垂直链条。在这个庞大的园区里,我们找到了星巴克咖啡稳定风味的来源,也看到了隔壁,它所要面对的是瑞幸的烘焙工厂的正面竞争。这样的竞争,正是如今国内连锁咖啡品牌与星巴克这些传统跨国巨头竞争市场的一个缩影——它正在影响着我们喝下的每一杯咖啡。

1985年,西门子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成为第一家与中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外国企业。后来,很多国人的厨房里都以拥有一台西门子的冰箱、洗衣机或洗碗机为荣。但很多人不知道,西门子在2015年已经剥离了家电业务,自己则转型为一家数字化企业。在西门子成都工厂,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型的努力。成都工厂专门生产工业大脑PLC设备(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本只是西门子德国工厂的复刻版,但短短几年却实现了超越。2018年,西门子成都工厂被列入全球最先进的9家“灯塔工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在愈发变得智能的制造业工厂里,人的能动性在哪里?

陶氏化学公司成立于1897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世界500强公司。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氏公司就已经在中国开展贸易业务,并于50~70年代初在中国香港成立办事处和工厂。1979年,陶氏公司在广州成立办事处,正式迈入中国内地市场。40多年时间里,陶氏在内地建设了9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我们这次到访的张家港生产基地,他们还在上海创立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研发中心。目前,中国已经是陶氏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在化工材料领域,陶氏化学帮助中国市场引入了世界级的标准体系,他们自身也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里寻找着新的创新之路。

宝洁公司是广州引进的最早一批跨国巨头之一,它的到来,不仅引入了洗发水、纸尿裤这些原本中国消费者很少使用的日化产品,还带来了一整套现代化的品牌与营销概念。一段时间内,宝洁的各类产品广告几乎占据了国内电视频道大部分的黄金时段;在商超里,海飞丝、帮宝适等产品也在货柜上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现在中国日化品行业已经跨入发达的电商和社交媒体时代,宝洁也在与中国众多国产品牌的竞争中,进一步成长。

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大规模市场,对外资的制造业仍然存有很大的吸引力。剩下的问题或许在于,如何继续保持、提升这种吸引力。 外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