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冲上人行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实习记者·黄梦琪 记者·覃思 编辑·王珊公交车冲上人行道0回忆起车祸那天的情景,陈瑶依然觉得心有余悸。当时,她和男友正在农贸市场正对面的烤鸭店门前排队,突然听到剧烈的撞击声,“只比雷声小一点”。她下意识地转头,看到一辆公交车右侧四分之一的车身开上了人行道,撞到了农贸市场门前的绿色变电箱,变电箱被挤压变形,变电箱的金属保护罩四分五裂。车子并没有停下来,又往前开了七八米,直到撞上了一棵大樟树,才停了下来。

陈瑶看到,公交车的右前部紧贴着樟树,周边的挡风玻璃被撞出裂纹,樟树也跟着掉了两块皮,伤口很深,黄色、绿色的树叶散落在车前的空地上,人行道上停放的电动车全被撞倒了。车停下来的一瞬间,先有一名乘客从车窗跳了下来,紧接着好几个车窗都有乘客陆续爬出。先下车的乘客站在车窗前,帮后面的乘客跳车,从车里跳下来的不乏老人。车祸现场对面一家休闲食品店的老板汪伟强说,至少有十几人从车窗跳下来。

汪伟强回忆,公交车撞到变电箱后再次行驶,速度并不快,“像人在小跑的速度”,加上他当时看到下车的乘客中似乎无人受伤,所以第一反应是,这起事故不算严重。但听到动静后第一时间跑到公交车前的周喆被现场的惨象惊住了。他向本刊描述,当时公交车底下躺着一名女性,应该是被卷进去的,但车底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很窄,他们无法将她拉出。车辆尾部,一名行人的身体被撞断,也是一名女性,看着至少有70岁;车子后面三四十米外,还有一名男性被碾轧,不远处有两名男性躺在地上呻吟。

车祸发生后,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4月8日11时42分许,由东向西行驶在叠山路上的公交车赣AM0902先后与多名行人发生碰撞,事故导致3人当场死亡,7人受伤送医。经初步调查,驾驶员李某51岁,驾驶车辆行至叠山路胜利路口时突发心脏不适,失去意识。

看了通报后,陈瑶想起当时司机确实脸色不好,他瘫倒在驾驶座上,“整个人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无法动弹,但又没有明显的外物阻拦他”。周喆赶到现场时,看到司机的眼睛睁着,但没有什么表情,满脸发黑,“我们不是会用‘乌云盖顶’形容倒霉的人吗?当时司机的脸色大概就是那种感觉”。过了一会儿,一名年轻的男性过去掐他的人中穴。一位市民告诉本刊,事发地点位于南昌市老城区的繁华地带,马路两边除去临街的一层商铺,其余均是民居,居民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从这里再往北,还有一所小学,12点放学,“如果车祸再晚一点儿发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压力下的司机

出事的是南昌232路公交车。公开信息显示,232路公交车起始站、终点站分别为公交昌北停车场、火车站,全程18.9公里,往返于南昌主要城区和经济开发区之间,其间要通过八一大桥跨越赣江。八一大桥西北侧为新城区,东南侧为老城区,单程耗时约一小时。市民危玥告诉本刊,通俗地说,232路公交车就是在南昌市的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往返,发生事故的车正是由老城区的火车站发车,刚刚从农贸市场附近的叠山路胜利路口出站,即将开上八一大桥。

对于公交车司机来讲,老城区红绿灯多,人流量大,意味着经常堵车和更多的精力消耗,需要时刻盯着路况;而且南昌老城区许多道路原本就狭窄,加上近几年南昌修建地铁,遇上修路,车道中间的栏杆就会向另一边移动,两边车道都会变得更窄。危玥是232路公交车的常客。她注意过232路公交车的司机,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换过几次,但印象里他们都是经常穿黑衣服的中年男性,细致、友善,会耐心地等待行人完全经过、老人都坐下后再开车。有时她跑着赶车,司机看到后也会等她上了车再关门。

赵扬与此次出事的232公交车司机李某同在一个分公司,从2017年开始开公交。“我们开车的都知道,心脏不适主要就是因为工作太累了,长期高负荷肯定会出问题的,机器也有抛锚的时候。”赵扬对本刊说,他们曾听说过不少司机开车时突发心脏病的事情。事故发生之后很多同事也会在一起聊天,“说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类似的事故肯定还会发生”。

“起早贪黑”对赵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常常5点多起床,从6点发出第一班车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以后,车子从起点开到终点,再回到起点,算是一趟,共计40多公里的路程,要开将近两个小时,一天总共要跑五趟。有一次南昌下特大暴雨,视线不好,再加上堵车,赵扬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家。“开车的时候要眼观八方,车内车外的动态都要注意。”赵扬常跑的路线在新城区,虽然不如老城区路况复杂,但到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时段,也会发生堵车、需要频繁踩刹车的情况,他要时刻注意来往的行人、电动车。“比如我们在站台准备起步,有行人突然跨越道路中间的护栏,冲到车头前,这种情况很常见。如果司机分神,没刹住车,就很有可能撞上行人。”

开完一天车,赵扬经常觉得臀部发麻、腰酸背痛,不过这都能忍受。赵扬告诉本刊,对他来说最紧要的问题是大脑疲惫。他说,公交车司机不仅开车时需要全神贯注,还要在自己的车厢里充当“服务员”的角色,这也会分去一部分精力。车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每当有老人上车,赵扬都会等对方坐稳后再发车,还要提醒老人坐好。按照公司的规定,如果发车或者刹车时老人在车上摔倒了,司机要自己掏钱付老人的医药费。有时有乘客聊天、打电话,发出很大的声响,驾驶员也需要管理。但是说话声音大了,可能就会因为“态度不好”被乘客投诉。“如果公司认可乘客的投诉,我就会被停岗。”赵扬向本刊诉苦。

大脑长期处于疲惫状态会导致反应变慢、判断错误,这是赵扬的真实体会。有好几次在红绿灯路口,他把绿灯看成红灯,一脚刹车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甚至在红灯面前,他也曾踩下油门,幸好后来又反应过来刹住了车。赵扬本以为只有自己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同事之间聊天,他才发现好几个同事都有类似的经历。为了提神,上了年纪的司机会常备浓茶或香烟。赵扬说,每天中午有一小时的休息时间,他不在食堂吃午饭,自己带饭,将排队打饭的时间节省出来,为了“在方向盘上多趴一会儿”。愈发困难的处境

232路公交车发生车祸之后,孟柠一家人最关心的是公司会如何对当事司机追责。她的父亲就在南昌开公交车。“我们想知道司机会承担多少赔偿,会不会被判刑?现在司机们高强度、长时间地工作,在路上如果因为疲惫出现交通意外,赚的那些钱足够支付赔偿款吗?”孟柠其实担心,有一天这样的事情落在自家头上。

孟柠的父亲今年53岁,是从2007年开始开公交车的。“当时公交司机的薪资待遇在本地算不错的,加上家里做生意不太顺利,我和姐姐又都在上学,父亲想找个能缴五险一金的企业上班,稳定一点儿。”但从近两年开始,孟柠父亲的薪资明显下降。孟柠说,父亲过去四五年都开着同一条老城区线路,和别的司机两班倒。“原本扣除五险一金以后,他到手有四五千块钱,但现在降到了三千多。”父亲告诉她:“因为地铁开通之后,坐公交车的人很少,集团亏损所以降薪。”

一组数据证实了孟柠父亲的判断。2015年南昌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目前有4条地铁线路,日均客运量为69万人次。南昌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19年南昌公交车的日均客运量约为110万人次,2023年日均客运量较2019年下降了58.51%。也就是说,仅有约45.6万人次。根据南昌地铁官网介绍,目前南昌地铁日均客流量超百万人次,地铁占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的出行分担率约为60%,这意味着公交流量有很大一部分分给了地铁。2023年,南昌公交车每公里收入为2.11元,每公里成本为7.83元,即每运行一公里亏损5.72元。

数据显示,2020年后,南昌公交部门加快了节省成本的步伐。2020~2022年三年间,南昌公交运营成本逐年下降,较2019年平均减少了5.54%,线路总数共调减24条,员工总数减少8.4%,三年合计减少人力成本5400万元;公交车数量从2021年12月的4298辆,减少到2023年8月的3881辆,共减少417辆。

这些数字变化的结果落到孟柠父亲身上就是线路里程的增加和人手的缺乏。因为搬了新家,孟柠父亲在年初换到一条离家更近的线路,未曾想新的车队没有足够人手跟他两班倒,他又恢复了开满全天的排班。不仅如此,换线后,孟柠父亲突然接到这条线要绕路、增加站点的通知,单趟驾驶的时间也延长了。“现在一天要开满4趟,每趟2~3个小时,一趟开完才能休息一下。早上8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孟柠说,父亲觉得压力大,想过辞职,但又下不了决心,因为考虑到“还有六七年就退休了,如果这个时候辞职、断缴五险一金,不合算”。孟柠说,父亲因为长年久坐开车,颈椎、腰椎经常疼痛,但更突出的问题是高血压,“收缩压达到200毫米汞柱以上,属于非常严重了”。

赵扬也觉得这份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今年他的工资由6000元出头降到了5000多元,行驶路线反而延长了七八公里,一趟跑下来要多出20分钟。而且,赵扬明显感觉今年公司扣罚力度增大了。赵扬告诉本刊:“以前只要没出大事,都不会扣钱,像车内卫生没达标就不会扣钱,但是现在什么都要扣。请假要扣钱,开车的时候吃东西、聊天、打电话要扣钱,单手握方向盘超过一定时间也要扣钱。如果有乘客投诉,司机确实有责任的,比如老人在车厢内摔倒,司机之前没有口头提醒其坐稳,也要扣钱。”赵扬说,一些年轻司机不堪重负,陆续转了行,有的去送外卖。他所在线路的驾驶员在过去几年里减少了7人,现在认识的司机多是50多岁。

(文中除周喆、危玥外均为化名) 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