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为什么又成了全球问题?

作者:谢九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部分国家看来,是因为中国出口的产能对本国利益带来了冲击。比如耶伦就表示:“中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国内的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大量低价出口,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伤害。”

上一次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国际争议还是在2016年。当年5月,欧洲议会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理由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欧洲方面认为,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和对欧洲的廉价出口,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后果,比如对英国的廉价钢铁出口影响其整个钢铁行业生存,上万人的工作岗位受到威胁。

当年6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取代了人民币汇率,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尤其是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引发中美财长的激辩。时任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认为,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对全球市场造成了扭曲和破坏。

时隔8年之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再度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直接导火索在于,中国的部分产品出口量大幅增长,而美国刚好又进入大选年,需要争取相关产业的选民支持,所以,在政治和经济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再度成为焦点。美国总统拜登最近在钢铁之城匹兹堡发表讲话,表示中国长期补贴钢铁企业扩大产能,以不公平的低价向全球市场倾销,对美国的钢铁产业造成损害,所以打算提高对中国钢铁征收的关税。此举自然也是为了向当地选民示好。

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的争议由来已久,如果不考虑政治层面的因素,仅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这一轮产能过剩,和前几年相比有何不同呢?可以从两个行业来观察,一个是传统的钢铁行业,一个是新兴的电动汽车行业。

从钢铁行业来看,最近之所以引发国际关注,直接原因在于去年我国的钢铁行业出口增长太快。

2023年,中国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高,也是历史第四高位。去年中国出口钢材不仅数量大增,而且价格大跌,2023年我国出口钢材吨钢均价6569元,同比下降31.19%。

中国钢铁出口量增价跌,部分国家认为有低价倾销之嫌,比如美国就表示,中国的钢铁价格比美国产品低40%,由于人为压低价格,高品质的美国钢铁价格也被拉低了。在美国近日表示对中国钢铁提高关税之前,2023年,全球已有5个国家对中国钢铁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墨西哥宣布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征收近80%的进口关税。

中国钢铁的产能大幅扩张,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在“4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中国的钢铁产能快速扩张,加上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更是支撑了钢铁产能需求。随着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下行周期,钢铁业的产能不可避免地陷入过剩之中,当国内需求无法支撑,部分产能就以低价流向了海外市场。

如果说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产物,那么,电动汽车行业则是另一番情形。

4月份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访华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耶伦表示,“对于新兴产业,美国不能接受像10年前的钢铁产业那样,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进口产品摧毁”。

最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崛起,在电动汽车出海的推动下,中国在20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当前的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战略性的产业之一。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围攻之下,美国的特斯拉也面临巨大压力,今年二季度的销量增速明显放缓,最近甚至宣布全球大规模裁员。

和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同,电动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具有较大的争议。由于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造车热持续升温,各界资本纷纷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如果以潜在的规划产能和当前新能源车销量来看,我国的新能源车的确有较大的产能过剩风险。

不过,新能源车的最大变数在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是从节能减排的大背景,还是电动汽车的创新对消费者产生的吸引力来看,电动汽车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远远超过当前的需求。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65万辆,2023年销量为1369万辆。

去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大量出海,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受欢迎。和我国钢铁产品低价出海不同的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海外极具竞争力,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售价远远高于国内。由于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很多国内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在国外卖出高价,以此弥补国内价格战造成的损失。随着2023年国家对电动汽车的补贴退出,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有望完全凭借自身的产品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的老问题。2016年,我国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去产能,当时提出——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当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比前些年更加复杂,一方面,既有大量落后产能需要淘汰,同时,大量战略新兴产能在短期之内也面临结构性过剩的压力,如果不能控制好节奏,也有可能对行业发展带来毁灭性后果。既要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又要给战略新兴产业健康的发展空间,这是当前面对产能过剩的最大挑战。 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