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8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令人费解的寒假共读书目

寒假的前几天,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段文字和一张图片,内容是为了推进阅读,老师要求孩子们在寒假期间共读两本书,让家长们按照图片上的要求准备好书。书单上明确说明出版社和版本需要和图片上的一样,作为家长的我第一时间去网上搜索,结果却让我有点蒙。

仅凭搜索书名,两本书在主流电商网站上首屏显示的月销量在几百至上千不等。版本有数种,店铺都是以比较知名的大型网店为主,个人店铺很少,算上优惠券,每本8~15元,两本书买下来25元左右。但是一看封面,并不是老师发的图片上的那个版本。

可能是算法原因,我在手机上划了好几屏才找到老师要求的那个版本。符合要求的有零星几家店铺,销量不多,价格是其他版本的两三倍,但是其中一家店竟然显示有2万多人购买。我点击进去一看,映入眼帘的图片上赫然写着“老师推荐图书”,再点击评论查看,好多条写着确实是学校要求的版本,有的家长还直接收到了老师推荐的购买链接。

可毕竟已经看到了便宜版本,我心里有了点微妙的不平衡,开始犹豫要不要下单购买。

如果老师指定的版本与其他版本有很大差异的话,多花点钱倒也无可厚非。但我对比了商品详情页,发现书的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我能看到的只有出版社的差异,至于具体内容,我猜测因为没有涉及翻译或者删减,估计差异不大。

我向其他学校的同级家长说出我的疑惑,他们说自己买的书是家委会统一团购的,价格是网上那家店的四分之一。我打开朋友发过来的链接一看,书明显是盗版,但销量相当惊人,基本在3000~7000单,商品的封面上也齐齐地写着“老师推荐”,还赠送导读单。

说起导读单,那是一种不需要读完全书,就能迅速掌握考点的捷径。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外甥中考时,老师给他们直接下发了名著导读单让他们背诵,至于那些要读的名著他是一本也没读。这样的举动完全背离了阅读的初衷。

我不禁在想,如果老师对书目的选择更开放些,不局限于某家出版社的话,是不是也不会滋生出如此规模的盗版?当然这不能成为买家购买盗版书的理由。

最终在不愿购买盗版又不愿去买高价版本的纠结中,我选择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馆库存还有这两本书,人家不是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兴许效果能出奇地好。至于孩子寒假共读的成果,要等我初一回老家才知晓,因为他一放假就被奶奶接回老家了。

(读者 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