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多少才算文化人?
作者:薛巍
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老牌节目叫《荒岛唱片》,1942年开播,在节目中主持人会问嘉宾,假如要去一个荒岛,只能带八张唱片、一本书和一件奢侈品,他们会怎么选?这像是一个测试,由此来判断嘉宾的喜好、修养或者个性。
我比较关心的是嘉宾们带哪本书去荒岛。马友友说他带《大英百科全书》,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答案。郎朗说他带《论语》,凸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然而这个答案有些问题,因为《论语》中孔子谈的大部分是伦理问题,而你在荒岛上不会遇到伦理问题,比如对人要真诚、“小人比而不周”之类的。
好在孔子也谈到了音乐,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他对音乐的重视。《荒岛唱片》的很多嘉宾倒也像孔子一样重视诗歌:以赛亚·伯林说他要带普希金诗集,贡布里希说要带歌德诗集,妮可·基德曼说她要带狄金森的诗,斯蒂芬·金说带奥登诗集,还有人说带弥尔顿、叶芝、艾略特的诗集。也许是因为像斯蒂芬妮·伯特说的那样,诗让我们对自己敞开心扉,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未知,让我们感到内心温暖,或者维持我们生活的幻象。
美国一位图书馆官员南希·珀尔写了本《书痴指南》,书中列了各个主题的书单,从育儿手册到最佳商业书、书虫之书、男孩的成长小说、科学书等。关于衰老的书她推荐了两本:“坊间有不少非文学类书籍,号称能解释或帮助读者理解老化的过程与伴随而来的问题,包括体态松弛和脑袋不灵光等。但是我发觉一本关于老化的优秀小说,能写出更感人且更具意义的经验。关于这个主题,有两本小说非常值得推荐: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的日记》和伊丽莎白·泰勒的《克来蒙的帕妃小姐》。”
艺术鉴赏类书籍她推荐了三本:约翰·伯格的《观赏之道》、罗伯特·休斯的《新世界的震撼》,以及厄普代克“迷人讨喜的艺术评论《只是看看》”。厄普代克的艺术评论集至少还有另外两种,“一直看”“仍在看”,中文版依次叫《浮光掠影》《入木三分》和《目不转睛》。
美国作家柯奈留斯·赫希堡写了本书叫《自我教育者的阅读宝典》,认为现代人如果上过大学,无论学了什么专业,他都要读一些历史、文学、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书。“对于有教养但无专业的人,人们并不期望他们能像艺术家一样感受艺术的乐趣,像音乐家一样感受音乐的乐趣,像诗人一样感受诗的乐趣,但假若他真心谦卑、尽己所能地训练自己,他知道自己也能领略些许妙趣,也确实做得到。”他的书房里有1500本书,其中历史类205本(偏旧了),传记类185本(偏多了),诗歌类100册(正合适)。“50本精心挑选的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读完250本选得比较高明、均衡的书就算一个有教养的门外汉了。”这些书是核心,消遣类的书都在边缘。 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