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8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

上班的间隙,好友发来一份简历,随后一条消息传过来——自家表妹在英国读完经济相关专业本科,今年6月份即将在新加坡读完经济学硕士,想在新加坡或者香港找一份工作。无独有偶,我也顺便问朋友有没有什么岗位推荐,因为我的一个弟弟本科就读于国内知名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即将从新加坡某大学硕士毕业,想在国内找份相关工作。

朋友和我默契地笑了。朋友建议我这个弟弟不要只盯着银行的工作,也可以考虑去会计师事务所锻炼一下。因为现在金融业一是业务不好做、竞争激烈,二是去专业的事务所锻炼几年,等能力提升了,不但跳槽容易,自己创业也是条出路。

好友的妹妹总共在国外读了7年书,其中一年预科、四年本科、两年硕士,花费估计是个大数字;我的弟弟好一些,只在新加坡读了两年,生活费、学费加起来应该一百万元能打住。

以我所在的单位为例,去年夏季校招进来的应届生,考虑福利、公积金等各项福利,总包是每年不到20万元。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是扣除社保、公积金和纳税等,实际到手每月也就大几千元。校招的学生都是名校毕业,其中几人还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北京,房租是大头,租个单间的话基本在三四千以上,如果租一居室价格会更贵。

每次和他们几个碰面都会开玩笑说,出去聚餐人均不敢超过30元,碰上节假日几个人聚餐最多就是加一个小炒。

回想自己,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时起薪比他们低,但是房租、生活费也都相对低一些,生活倒没觉得那么拮据。我想以自己的经历来告诉他们,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但是我又发现自己的经历无法说服他们。

因为他们都是硕士毕业,差不多都是“00后”,能考上名校、出国留学、留在北京,家庭收入在当地都是佼佼者,父母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小物质条件就好得多。而像我这样的 “80后”“85后”,不管是城市家庭还是乡村家庭,大家小时候的物质条件都相对匮乏,家庭经济状况差别也不大。所以,能在参加工作后自己每年年末攒下一小笔钱,看着数字慢慢变大,能负担一些旅游等物质上的消费,就会觉得很满足。

反观朋友的妹妹、我的弟弟以及校招的年轻人,他们从小到大,父母在教育、生活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这些精力和金钱,在父母眼里可能并不一定要求有所回报,只希望子女能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自己独立后的收入冲击了他们对现实的期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何平衡这些落差、走好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课程。

(读者 翟会敏)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