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贵妃”为什么低下了头
作者:邢海洋今年3月第一周,全国羊肉的平均批发价为32.33元/斤,同比下降了6%。若和两年前的高点比,羊肉价格已经跌去了30%。要知道,“羊贵妃”并非浪得虚名,它的贵是有着坚实的后盾的。除了消费降级,羊肉的降价还有什么原因?
说到羊,我们印象中都是蓝天白云绵羊成群的画面。但山东、河南、河北等传统农业省的养殖数量也不少,且饲料养殖越来越成为主流养殖方式。养羊的饲料投入多,价格从源头上就很难降下来。比如一般生猪养殖,肉饲比是3∶1,也就是说3公斤饲料可以让猪长1公斤的肉,鸡的肉饲比是2∶1,牛的肉饲比是8∶1,羊的肉饲比接近10∶1。故而饲料养羊只能改善草饲羊的供给紧张状况,却不能让我们吃到便宜的羊肉。
当然,过去羊肉串两三元一串,这两年四五元一串,撸串越来越不自由还缘于消费者的钱包。在吃肉这件事上,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2013年前后。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中国还没有达到人口红利的拐点,劳动力供应充裕,工资永远涨不起来,吃肉的自由只属于少数人。后来工资涨了,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涨得更多,然后大家都在追求撸串自由,自由也就难得了。
草原资源紧张,肉饲比又高,想要羊肉自由往往得靠一些偶然的因素。2016~2017年间,羊肉价格跌了,全国羊肉均价从31元/斤跌到了27元/斤,那是因为国家大力整治过度放牧,草原上的羊集中出栏,后来就再也没有国内供给放量的情况了。这次羊肉价格下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羊肉,形象的比喻是,我们进口了别的国家蓝天白云下的茫茫牧场。前几年,我国增加进口蒙古国的熟羊肉,结果是那里环境恶化,我国北方沙尘暴肆虐。又因为蒙古国的畜牧总量毕竟有限,对国内羊肉供应的缓解也有限。这一次供应放量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在冷冻肉批发市场,进口羊肉的价格在20~25元/斤,比国内鲜品羊肉足足低了10元/斤。来自澳大利亚的羊肉以一己之力生生把国内的羊肉价格给拉了下来。
澳大利亚拥有7700多万公顷的牧场,仅土地面积就相当于5个河南省。不过往年澳大利亚的羊肉生产并没有如此放量,去年,牧场密集的新南威尔士州的雨水多,牧草疯长,羊繁殖率高,简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羊肉多到无人问津。2023年10月,澳大利亚活羊市场里年龄较大的绵羊平均售价仅为22美元(约合人民币157元),同比跌去75%。羊肉出口到中国,关税也降到了零,更降低了进口羊肉的成本。据统计,2023年全国进口羊肉43.36万吨,进口金额124.57亿元,羊肉进口规模同比增长21.2%,但是金额同比下降9.3%,可见肉价下降幅度之大。据测算,2023年全年羊肉进口平均成本在14元/斤,12月进口成本仅为13元/斤。有了廉价的澳大利亚羊,国内羊肉的价格就被拉下来了。
澳大利亚羊泛滥,从生态角度看是很好理解的。澳大利亚处于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这里唯一的生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有了水源大地上便生机勃勃,没有水的时候便是荒芜一片。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严重依赖气候变化,故而大起大落。
曾经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旅行,当地牧人告诉我,那里的牧民每家都有几千亩的草场,若是到更偏远的地方,家庭草场的面积甚至达到上万亩。在农区一亩地就可以养活一个人,牧区人均则需要上千亩的草地,通过畜牧转化大自然的能量效率是非常低的。用水桶理论解释,草原上的降水是生态“水桶”最短的那块板,一场豪雨,草原上畜牧与生态的矛盾便迎刃而解。当然偶尔的降雨只解决短时的问题,生态环境是否持续改变则是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需要研究的问题。
全球同此冷暖,澳大利亚雨水多了,居然联系到我们的羊肉自由,也真是神奇。 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