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签考证
作者:卜键
(誊录)倘有能将原本讹字看出,签请酌改得当者,每一处记功一次。至分校各员,除校改誊录错误分所应为,毋庸记功外,若能将原本讹舛应改之处校正签出,精确得当者,每一处记功一次。……若复校人员能于原本错误处签改切当者,将复校官记功一次。
文中所谓“签请酌改”“签出”“签改”,即在原本疑似有错处加贴签条(亦称“浮签”),予以提醒或考订。一般来说,签改是分校、复校的事情,要在签条上申明理由,亦即考证。《条例》还写道:
校出原本错讹更正之处,应附载卷末也。伏见钦定经史刊本,每卷后俱有考证。今缮写四库全书,似应仿照其例。查旧有刊本及进到之抄本,其中错误,皆所不免。一经分校、复校各员校出,自应另载卷末。如仅系笔画之讹,仅载某字讹,某今校改。如有关文义考订者,并略附按语于下。如此,则校办全书,更为精当。(《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二五,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议添派复校官及功过处分条例折)
据张升的研究,此类校签多用白纸条。而在将定本上呈御览时,则选择签条中较有价值者,整理另誊于黄纸条上,粘于校改页的眉端。他以天津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底本《公是集》为例,“眉端保存稀见的四库馆臣批校签语,展卷可见批校无处不有,每条均工笔书写,粘贴整齐”(张升《四库全书馆研究》,190页)。为什么在已将原本订正后还要加签?张升认为一以显示校勘认真,二是表明最后的裁决权在皇上手中,很有道理。
乾隆很喜欢这个调调,也很看重这些黄纸条,曾为此专发上谕:
昨《四库全书荟要》处呈进抄录各种书籍。朕于几余披阅,见黏签考订之处,颇为详细。所有各签,向曾令其附录于每卷之末,即官板诸事,亦可附刊卷尾。惟民间藏板及坊肆镌行之本,难以概行刊入,其原书讹舛业经订正者,外间仍无由得知,尚未足以公好于天下也。前经降旨,令将《四库全书总目》及各书提要,编刊颁行。所有诸书校订各签,并着该总裁等另为编次,与总目提要,一体付聚珍版排刊流传。既不虚诸臣校勘之勤,而海内承学者,得以由此研寻。凡所藏书,皆成善本,亦以示嘉惠士林至意。(《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三四三)
自此以后,将各书黄签收拢编排、形成《四库全书考证》的工作,就提上了日程。乾隆要求编成后与《四库总目提要》一体由武英殿排印,足见重视。
由白签变为黄签,有一个拣选程序,主要由总校官负责,而总纂、总裁,乃至乾隆帝本人都会参与意见,选中者加盖“黄签”戳记。当然也不会是简单的过录,多数还要再作细密的考订,分管此事者为总校王燕绪等六位。燕绪因卷入西山煤窑纠纷,搞得灰头土脸,但审明实属无辜,仍留于缮书处效力,总校的岗位也未变,文渊阁本完竣后授编修;朱钤本为内阁中书,加恩赏给庶吉士;仓圣脉为三十六年二甲进士,应是由于丁忧之故,仍是庶吉士,此次授为编修;何思钧为姚鼐弟子,四十年三甲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杨懋珩系三十六年二甲进士,缪琪系四十年二甲进士,俱授以知县。可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缮书处,考证黄签仅为其中之一项,书成后署“原纂官”。
《四库全书考证》的主持人为王太岳、曹锡宝,而因该书系由王燕绪等总校官的签条辑集而成,称为“纂辑官”,颇为允当。二人皆由犯事革员起用。王太岳为乾隆七年三甲进士,选庶吉士,历检讨、日讲起居注官、侍读等,外任道员、湖南按察使等职。四十年五月云南按察使出缺,时任云南布政使王太岳暂时兼署,接过应审案件,其中对一个自首逃兵予以枷号,未想到惹恼了在金川统兵的定西将军阿桂,认为处分太轻,激切上奏,结果云南巡抚图思德和王太岳皆被革职。乾隆特别表达了对他的不满:“至审办此案,系署臬司王太岳专责,乃竟妄为援引,舛谬若此,其罪难以轻逭。王太岳人本平常,且由翰林简用道员,复洊擢至藩臬,从未见其实心妥办一事,在任一味模棱。今于此等逃兵犹欲意存宽纵,取巧沽名,实属有□任使。王太岳着革任,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清高宗实录》卷九八九)弘历深知这位老臣慈悲为怀,也认定他要博取善名,其实对刚接手的王太岳不无冤枉。而皇上在事后应也有些后悔,四十二年三月命他“在四库全书馆总纂上行走”,一年后“加恩授为翰林院检讨”。王太岳似乎并未担任过总纂,在四库全书职名表中,称为黄签考证纂修官。
另一位黄签考证纂修官为曹锡宝,二十二年二甲第五名,精明干练,亦有胆气和担当。他在庶常馆时因母丧回乡,接下来连年患病,约八年始得返京,由刑部主事、郎中外放山东粮道。四十二年四月,漕帮斗殴导致命案,曹锡宝被山东巡抚指为玩忽推诿,得旨调京以部员用。乾隆对锡宝的印象良好,但认为不适合任职地方,不久即命他到武英殿缮书处,与王太岳同办黄签考证。既曰考证,二人便非汇集编排了事,而要逐条审核。于敏中曾在一封信中写道:
曹老先生在此,言及纂办黄签一事,只有录出底档,并无原书可查,难于核校,陆少詹所虑亦同。日前两学士酌议章程曾为筹及否?希即核定示知,以便催其趱办,因已屡蒙询及此事也。(转引自张升《四库全书馆研究》,197~198页)
这封信的收信人尚难确定,应是一位四库总裁或副总裁。其中曹老先生自是曹锡宝,陆少詹即总校官陆费墀,两学士为总纂官纪昀和陆锡熊。于敏中说曹锡宝到他那里,谈及办理黄签的难点在于手头无书可校,他与在场的陆费墀都有同感,希望转告纪陆二总纂尽快拿出解决办法来;也说到皇上对此书很关注,已多次问及。此事应发生于乾隆四十三年,而在三年后书稿已基本完成,乾隆帝特别指示书成后与《总目提要》一样,列于全书之首,足证重视。
四十七年正月,《四库全书考证》完稿,全100卷,再经过约半年的审稿修订,于七月十九日进呈。王太岳与曹锡宝皆得到奖赏,授国子监司业衔。而据琚小飞的研究发现,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个清内府抄本,“当为乾隆四十七年进呈后发下经馆臣再次校改的本子”,证明该书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修订过程,“馆臣不仅校对了校签的出处,还与校签所反映的原书进行了对勘,剔除了很多无效或不确的考证内容”(《四库全书考证的编纂、抄写及刊印》)。《四库全书考证》是一部奉旨编纂的要书,集中收录了各级馆臣对前人著作的校勘订正,考证严谨,无一处无依据,也代表了乾隆朝的学术水平。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