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7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结婚后,我劝说父母离婚

最近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写到孩子在父母的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学会了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不带攻击性地发火,就是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让怒气在一段时间里慢慢渗透,不让别人察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怄气”。

读到这里,我非常有感触,因为我以前表达愤怒的方式就是怄气、郁闷。青少年时期的我,是在父母的冷战中度过的。幼年时不懂事,只感觉他们不怎么说话,到了少年时,母亲总是在我面前痛诉父亲的罪状,然后再叫我不要恼恨父亲,因为他毕竟对我很好。

我晓得父亲确实有很多不好,我也晓得母亲只能向我倾诉,因为她很好强,不愿将家中的事情向外人道。但少年的我也无法处理这么多的情感,只能学妈妈,一旦父亲有不好的行为,就和他冷战,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数月。长大后,我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是自己怄气,因为我也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愤怒的情绪。

结婚后,我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和先生怄气,希望通过冷战的方式,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这种方式既伤身体又伤关系。因此我看了很多书,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从中我明白了愤怒是很正常的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得找到合适的方法发泄出来。因此我尝试在愤怒时和先生沟通,客观描述现实,述说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期望。这种方法很有效,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了。

我将自己的方法教给父母,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缓和夫妻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心中积累的30年的坚冰,不是一朝一夕能融化的。为此我更加心疼妈妈,作为孩子被波及的我,尚且因此累积了那么多的负面情绪,那身处风暴中心的妈妈,又是如何在繁重的工作和家务中,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呢?

有时放弃也许是更好的方法。我改变策略,开始鼓励母亲和父亲分开。母亲从前说过,她不是没想过和父亲分开,但那时我和姐姐还小,她怕我和我姐总有一个要分给父亲抚养,她不舍得和我们分开,也怕父亲照顾不好我们。后来母亲也承认,她害怕父亲,因为父亲说过狠话,一旦离婚,就怎样怎样。

我告诉母亲,我们现在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可以保护她,不用害怕什么,让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我整天给母亲灌输勇敢做自己、过好后半生的理念,也给她推荐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帮她接纳自己,体察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也劝说父亲,既然两个人都不开心,何不分开各自安好。我的努力促使母亲下定决心,向父亲提出了离婚。离婚过程略有些复杂,但最终他们分开了,各自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现在的母亲,轻松快乐,身心自在。我非常庆幸当初极力劝她离婚,也庆幸她善于学习,乐于改变,不然以她心软又有点儿怕事的性格,恐怕这辈子都无法从不幸的婚姻中解脱。

(读者 苏拉)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