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6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那是几个月前,一段灰暗的日子。家人生病住院做手术,我起早贪黑,两地奔波,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病人,非常辛苦,分身乏术。于是,我在医院里通过中介请了一位护工,她负责日夜陪护病人不离身,我负责签字交费做决定。在家里只得临时抱佛脚,通过邻居介绍找到一位小时工,工作日她负责做晚饭,周末外加做清洁。我盘算着将家务劳动部分外包,让自己能有时间休息一下喘口气,毕竟人到中年,花钱事小,累坏了身体事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稍显骨感。护工周姐,是一位爽利健谈的北方大姐,喜欢和同病房的病人们拉家常,有时会吵得家人没法休息;文化水平不高,护士长留下的看护建议她总是随手扔在桌上或者示意我看;家人白天小憩时,她会找出各种理由出去逛一会儿。我待她礼貌客气,佐以小恩小惠,但仍不足以感动得她对家人尽心尽力。
家人做手术以后身体虚弱,处处需要照顾。病人疼痛难忍、意识迷糊时,周姐不会遵医嘱主动用吸管喂水或是用浸水的棉签沾沾病人干裂的嘴唇,都是我去做;病人需要不停地变换坐卧体式以减轻刀口处的疼痛,需要人搀扶,我上前搭把手,她就悄悄地撤了力;医生嘱咐给病人经常按摩小腿和脚心,预防术后血栓,只有在我默默先按摩起来后,她才会放下手机讪讪地过来加入。
出院那天早上,因她的护工合同在前一晚到期,我在微信上给她发了红包,和她谈妥多照顾半天直到病人顺利出院。出院时,我礼貌地请她负责推一下轮椅,将病人送到车上,方便我去搬东西,她笑笑答道:“我也有行李要拿呢。”此时我真的哭笑不得。我能理解体力劳动者的辛苦,也付出了市场水平的报酬,种种槽点,是我要求太高还是行业标准太低?
回到家里,也不算省心。请的小时工张姐,是一位口音浓重的南方大姐,同样爽利健谈。我们约定的时间是每天下午一个小时,只做一顿两人的晚餐,大姐每次都会迟到,我从没催促过她。如果当天的晚餐简单,半个小时就能做好,她也不会主动擦拭干净厨房台面再走,只有在我友善地提醒之后,才勉强囫囵擦拭一番。我以为她是着急回家吃晚饭,然而她似乎并不急着走,会在门口拉着我再聊几句。当我问她会做饺子吗,她说:“饺子有啥可吃的,我可不会做。”拒绝的同时给了北方人一记暴击。
张姐来自一个远近闻名的美食之都,本来我对她的厨艺还是有所期待的,然而现实是,红烧排骨和红烧鸡翅都烧干了锅,一点儿下饭汤汁都没有。她的个人简历中写着擅长煲汤,可她用高压锅做的老妈蹄花汤,蹄髈咬都咬不动,还有股臭臭的味道。炖菜总是太咸,炒菜却太淡。我每每努力找出闪光点先夸赞一二,再隐晦提醒。干了也就不到一个月吧,有一天她发来微信,说没时间再来我家,即日生效,让我另外找人。
两次不算成功的用工经历,充分打消了我对家务劳动外包的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再一次无奈回归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虚弱口号中。邻居说,合适的阿姨要慢慢碰,可我暂时碰不动了。
(杰西)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