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复健

作者:卡生
社交复健0我打开“社交能力复健”豆瓣小组中的帖子,其中大多是复健者们的“求助”或“互助”帖,他们需要同病相连的人互相陪伴、监督,并共同面对恐惧。小组签名里写到,如果有朋友是因为病理性导致的社交障碍和社交能力退化,需要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小组侧重“复健”的过程,而非社恐和社交障碍小组。

社交能力复健小组共有8.8万左右的“社交低能儿”,其中“复健日记”和“干货分享”板块记录了社交复健者们为恢复正常社交所做的努力。他们之中有普通上班族,抒发着由于无法正常社交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困扰;也有学生党,还没有进入社会的他们已经意识到社交退化造成的精神内耗;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换了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作为“社交低能儿”,社交本身成了他们的负担。

小组里的干货分享不仅对社交复健者有用,对于我这个常年向陌生人提问的记者来说也有帮助。比如说,关于爱好的提问,错误范例:“你有什么爱好?”正确的提问:“你最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什么样的话题能迅速破冰?错误范例:聊彼此都知道的事情。正确范例:向对方请教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一些让人“上头”的提问,错误范例是用“为什么”询问理由,正确范例是用“怎么样”询问状态或者心情,等等。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社交复健”。重度复健者是需要迈出社交第一步,中度复健者需要解决社交带来的内耗问题,而轻度复健者则是如何提高社交舒适度。

总体来说,积极进行社交复健的年轻人的社交退化,多少与虚拟互联网不断被强化的趋势有关。人类学家项飙曾经谈起过,当代年轻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生活趋势,使得年轻人对具体的、附近的关系表现出较弱的应对能力,不仅自我变得虚幻与脆弱,最后甚至会消灭一个社会性的自我。

柳铭是我的发小,她是典型的被数字化生活打造的宅人,算是一名中度社交复健者。在网络上,她表现得积极、友好,甚至可以通过文字很快与人建立“聊得来”的关系,可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她便会产生心理性不适,如同一台被输入了错误程序的电脑,严重时,还会产生宕机现象。

柳铭不仅是“社交能力复建”小组的成员,她还不止一次发帖找现实生活中的“搭子”,比如周末一起吃饭、游戏、运动,但讽刺的是,由于求助的对象和她一样有着较弱的现实社交能力,所以每次在赴约之前,她和搭子之间都会默契地选择“改天吧”这个选项,每次发布救助帖过后,她从来没有一次真正付诸行动。

我有一次和她开玩笑,“对于你这样的深度i人(内向型人格),就不应该参加什么社交能力复健小组,在现实里找一个e人(外向型人格)朋友,一旦约定见面,不管你多不愿意,e人都会从被窝里把你薅出来聚会”。但很显然,这条路她根本走不通,因为对于深度i人而言,e人的热情和开朗,直接就会击退她并不多的社交欲望。

我也曾经给她支过招,比如找一些社交属性较弱的活动参加,通过“具体的兴趣话题”达成与他人关系的建立,而不是挑战那些以“交友”为目的的活动。我拉上她参加了瑜伽、陶艺一类的活动,但最后依然惨淡收场,不仅没有让她感受到社交的美好,反而更激发了她对于社交的害怕,因为在群体中开口对她简直堪比登天,高谈阔论者总是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一群人最终会围绕着社牛的话题展开。柳铭告诉我,她最害怕的就是轮到自己发言时,她完全无法正常展开对于一个事物的探讨,因为那时候她的脑海一片空白,反而会莫名地冒出来很多别的想法,说错话、得罪人、不完美的杂念都会干扰到她。我问:“那也可以不发言?”柳铭回复我:“那样也会很糟糕,因为在回家的路上我就会不停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我依然没有克服障碍?”每次出门与朋友聚会之后,她都会陷入一轮轮自我审判、否定和自证的恶性循环中。

柳铭开始写社交复健日记是从离开了上一家公司开始的。疫情之后她所在的公司要大幅度裁员,她作为一个办公室小透明出现在裁员名单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在吃散伙饭的那天,领导对她说:“柳铭你什么都挺好,就是不爱说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这本书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共同撰写的,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叙事疗法鼓励每个人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强调的精髓观点是,通过叙事来拆解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长期都不符合(达不到)社会主流标准,那么其就有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她写下的社交复健日记中描述着每一次让她感觉担心和害怕的思绪变化,第二天会以他者身份复盘昨天的日记,只有一个原则,“如果是别人,会看到我的那些情绪吗?”然后用红线划掉了那些别人不在意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出现在日记里的红线越来越多时,她逐渐豁然开朗,原来所有的内耗都是自己不断上的枷锁。

柳铭告诉我,为什么在网络上她可以比现实社交中更容易有松弛感。网络中,就算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一段“哈哈哈”或者一些表情包就能插科打诨过去,甚至是对话题不感冒的沉默相对,也是可以有回旋余地的。但线下社交时,对方的负面情绪和质疑都会产生货真价实的尴尬局面。

柳铭所做的“叙事疗法”复健日记正是把自己现实社交中的内在的情绪外化的过程。她现在意识到,其实在你看来紧要的话语,在对方听来无非就是第二天就忘记的观点。破除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担忧,她说,社交也算不上一件太难的事情。 社交复健

上一篇: 社交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