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6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父亲去世后

父亲活了85岁零4个月,作为儿子,我和他交流最多的就是这最后4个月。那时他已经起不了床,知道即将去另一个世界,所以有什么就说什么,彻底放下了往日严父的架子。

他念叨说自己走上社会,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不该离开上海。“上海多好啊,要是我留下,你们几个不说上‘清北’,复旦、交大估计是没问题的。”病床上,父亲回忆过往。他总认为是自己的人生抉择,给后人带来“蝴蝶效应”,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之所以当年他自愿舍弃上海户口,是觉得爷爷奶奶管束太严,他想去外地真正独立地生活。若干年后,我们兄弟仨也都想考外地的学校,分配到外地工作。和父亲一样,也想摆脱父母的管束。但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认为我们必将后悔,于是阻止了我们远离原生家庭。

看过一篇文章说,“家有两种:一种家,家里人都想回去;另一种,家里人都想逃离”。后一种都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家庭。就拿我们家而言,父亲凡事爱替儿女做主,然而看问题缺乏前瞻性。他的主观想法是好的,客观上却将孩子带进了沟里。

父亲去世后,我们看到了他立的遗嘱,他将所有遗产给了二哥。二哥二十多年都在“啃老”,而且没有照料过病重的父亲。大哥一直是陪护父亲的主力,十多年贴进去一二十万元。父亲的遗嘱,立意可能觉得二哥的条件最差,应该向他倾斜。然而他没有考虑到,纵然大哥不计较,大嫂、大侄儿会怎么想?

“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形同陌路,多半因为父母在世时,有些事情没处理好。”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我身边有一些特别恋家的朋友,逢年过节就会赶回原生家庭聚会。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依然经常走动。这些家庭都有共同点:管理有序,每个人都能从大家庭受益。

就拿朋友阿翔来说,10年前他做生意失败,父亲发动全家帮他渡过难关。5年前,原本条件最好的小妹,丈夫被判刑入狱。父亲召开家庭会议,最后敲定哥仨每人每月出500元,他自己从退休金里出1000元,帮助小妹渡过3年难关。

遗产问题最容易让大家庭分崩离析,处理得好的家庭,父母在世时往往已经公布方案,大致公平合理。有些家庭某个子女木秀于林,经济条件好出兄弟姐妹一大截,会主动放弃自己那份。这种情况下,一家人的情义会变得更深厚。这和父母倾向性太强的“划拨”相比,效果完全不一样。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毕业分配,分配去的单位身不由己,有的让人想一直干下去,有的让人想马上离开。投胎到一个家庭,就如同被老天分配到一个单位,同样身不由己,同样有人想逃离,有人想待一辈子。当我们成为家长时,一定要好好“经营”,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争取将自己的家庭建设成一个好单位。

(读者 天潼)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