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疫苗与诺贝尔奖
作者:苗千
这个古老且美丽的城市仍如几年前一样,在海风和细雨之中传达给访客一种清冷的疏离感,人们脸上的表情大多平淡从容,似乎看不出三年疫情对其造成的影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墓碑依然静静伫立在斯德哥尔摩市的北墓园中,毗邻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在这三年时间里,人类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科学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记录自当存在。10月2日首先揭晓的本年度第一个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被授予了为开发mRNA疫苗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科学家。
可以说,相比于以往,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这项科学成就的反应相当迅速。这个奖项也正是对全球性疫情之下,人类做出迅速反应,利用各种手段应对疫情的最好记录。如果没有新冠疫情的流行,应用mRNA技术的疫苗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地面世,这两位科学家可能也就不会获得这项科学荣誉。
同样地,今年我们也正好选择了以报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重点。我们不仅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组委会(Nobel Assembly)的成员进行了专访,也从历史记录的角度,通过诺贝尔奖回顾100多年来人类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尤其是在病毒学、疫苗研究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进步。其中袁越不仅详细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100多年来进行评选的标准、争议以及几位有代表性的获奖者,还另外通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今年的一位获奖者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多年来矢志不渝进行mRNA疫苗研究的坎坷经历。
当然,对于物理学、化学、文学奖等其他领域,我们也和往年一样做了相应的解读。我们本期的核心主题依然不变: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形式,让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改变。他们因此获得荣誉且被记录,成为时代的标志。我们尝试理解他们的成就及其意义,正是因为我们与这些杰出的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些荣誉所见证和记录的,也是我们生活的痕迹。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