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男孩在最糟糕年代创下的奇迹

作者:张斌
九个男孩在最糟糕年代创下的奇迹0秋风起,圣诞便不远了,众人想过节的心难以抑制,院线圣诞档的推介自然也要推波助澜一番。米高梅非常克制地放出了新片《激流男孩》的幕后花絮片,连带着几张片场剧照,希望可以让观影者预留好圣诞假期中的某个日子,在大银幕前重温大萧条时代那个传奇的赛艇故事,如果愿意捧读同名长销书那就完美了。原著作者丹尼尔·詹姆斯·布朗20年前将带有岁月瘢痕的传奇郑重记录在册之后,一份期待便自然涌动,希望“九个男孩在最糟糕年代创下的奇迹”可以用电影来叙事,乔治·克鲁尼完成了这一使命。成为导演后,帅帅的大叔输出平稳,两年前的《温柔酒吧》虽票房不高,但也算体面,至于《激流男孩》,有望拼一拼上乘之作。

所谓《激流男孩》为原著中文版译名,如若索性素朴的话,可直译为《艇上男孩》,副标题长长的——在柏林奥运会赢下金牌,九个男孩在最糟糕年代创下的奇迹。艇即为赛艇,男孩们来自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组队三年,苦练八人艇,先从西海岸脱颖而出,进而赢得全美冠军,在柏林奥运会拿下最受瞩目的赛艇金牌,让狂飙突进的德国赛艇队遭受重创,现场观赛的希特勒心生不悦。

花絮片中,乔治·克鲁尼首先点题,赛艇可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现场观众最多的运动之一,绝非外人想象中那般小众。如果有机会可以找到《激流男孩》的纪录片版本看看,美国大学赛艇比赛,沿河观者如云,甚至两岸还有铁轨搭建,最尊贵的观赛者盛装坐在半开放的车厢内,举着精巧的望远镜,追着赛艇看。一场比赛下来,数万观者不止。柏林奥运会赛艇场地,风雨中也是呐喊声震天,那架势不逊于任何一场足球赛。本来嘛,被英国人现代化之后的赛艇竞技一向都是运动基石,被认作工业化文明的硕果。

何为最糟糕年代?特指大萧条,穷困且黯然无望。丹尼尔·詹姆斯·布朗最初是受邻居之邀,探访了正在女儿家中安静度过人生最后时光的传奇主人公——乔伊·瑞茨,当年艇上7号位选手。前言中,布朗生动记述了以乔伊·瑞茨为端口,步入一代人在大萧条时代中奋力搏击岁月的过程。话别时,已是七旬老人的乔伊·瑞茨语带哽咽,一再叮嘱“不要单单写我,要写船”。此处的“船”,并非是那艘“哈奇士快艇”,而是被折叠起来的一段金色时光,艇上的九个年轻生命共同努力,一心一意,愿意为彼此赢得胜利与尊重。

乔伊·瑞茨当然不会是片中的唯一主角,但他的身世常常被用作标注大萧条中的贫穷与挣扎。4岁丧母,父亲续弦,一家人颠沛流离,后母冷酷,乔伊·瑞茨10岁即在伐木场为工人做饭,以换取三餐饱食。15岁时,父亲债务缠身,居家外迁,乔伊·瑞茨决定留在西雅图独自生活,他四处打工,大学学费都是靠双手挣得,校园里典型的穷小子。赛艇当年在美国依旧保持着所谓贵族运动遗风,富家子弟参赛居多,而华盛顿大学反其道行之,招募苦出身的男孩加入赛艇队,许以读书的机会。穷人家孩子吃苦耐劳,不断冲击着固有的赛艇阶层,常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赢得比赛,用三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冲入奥运的目标。

怎能想到,美国奥委会并不负担男孩们奔赴柏林的费用,全靠西雅图百姓的募捐成全。大西洋上11天的远航,男孩们抵达梦想之地,肩上扛的是用美国西部红松木特制的赛艇。那年代华盛顿大学的制艇大师波克科以独门绝技打造的哈奇士快艇不过235磅重,其轻量化绝不逊于当今新型材料制成的赛艇。奥运关键战,九位男孩再次完成接连超越,赢下金牌,让大萧条时代下的美国公众有了畅快之感,因此至今都有一种说法,这不仅是九个男孩的传奇,这是美国人在最糟糕时代里的完美故事。 激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