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改变世界的人2022诺贝尔奖2022年10月17日 第42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想要理解诺贝尔奖的品质,就要从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我们会看到,诺贝尔奖的“变”与“不变”,对于一项成就反应的“快”或“慢”,其实与这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在发现与发明之间,在迅速认可和漫长的观察和等待之间,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把“创新”和“有利于全人类”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正是这样的标准,让其自身成为一种绝对的,几乎无可比拟的价值观——这就是诺贝尔奖的品质。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新冠疫情蔓延的近两年时间里,整个世界忽然被打断,似乎一下就陷入到凝滞状态之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尽管还能通过网络联系和工作,很多人依然感觉自己被世界所遗忘或抛弃。尽管大受影响,但这两年来诺贝尔奖并未中断,可谓弦歌不辍。其实诺贝尔奖并非没有中断过。如果我们回顾诺贝尔奖从诞生至今120多年的历史,会发现它所记载的并不只是诸多星光闪耀的人类天才,也是一部充满了苦痛和意外的人类史。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从19世纪燃起的对于全人类的梦想,随着诺贝尔奖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消散。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杨振宁和李政道都要借助个人的声誉和影响力去募集资金。放在一个横向历史背景里来看,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批科学家的举动,使得在特殊历史阶段停滞下来的中国科学界对外交流、开放的道路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的接轨,并且稳固地延续到了今天。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实际上,在疫情的笼罩之下,诺贝尔奖自身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正在缓慢地发生。虽然两性差异在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被不加掩饰地展示了出来,但是这些统计数字表明,除了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之外,另一个趋势同样显而易见:进入21世纪之后,女性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正在急剧升高。
性别失衡在诺贝尔奖创立了一个世纪之后开始缩小。时至2009年,创纪录地有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又出现了4位女性,可以说是又一个小高潮。获得象征着人类最高科学成就奖项的性别比例终于开始趋于平衡。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诺贝尔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历了2018年文学奖项的“丑闻”之后,2019年,诺贝尔奖将会如何应对?哪些科学家又进入这个殿堂名单,成为影响世界的人?为了有更真切的感受,和前一年一样,我赶到了斯德哥尔摩,在诺贝尔奖的发布现场进行观察和采访。在这期报道中,有对诺贝尔奖每一个奖项的解读,随之还有在发布现场对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和诺贝尔基金会成员的专访。我们借助诺贝尔奖这把标尺,回顾人类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并以此展望人类的未来。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诺贝尔奖是一个为了人类的利益和进步而设立的奖项,它有关科学、文学与和平,但说到底,它是一个关于人的奖项。人性的伟大和善变,为诺贝尔奖增添了光辉,也为它带来了诸多争议。在诺贝尔奖发布会现场,这个奖项所记录的人类科学成就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它百多年来的历史和纷争,仿佛都凝结在了一起。我想,或许只有把这些全都展示给读者,才能让人理解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诺贝尔奖何以成为今天的诺贝尔奖?实际上,诺贝尔委员会也逐渐意识到随着各种名目的国际奖项越来越多,诺贝尔奖的地位也正受到挑战,它也需要经营以保持自身的影响力。每年有瑞典王室参加的盛大颁奖典礼,乃至于典礼晚宴的菜单,都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在每年10月初,全世界都不知道有多少名杰出的科学家彻夜不眠,等待那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还有人评论说,迪伦根本不需要这个奖,反倒是诺贝尔奖需要他,这句话说得也很对。相信有不少人听到迪伦获奖后的第一个感想就是:终于有一个我认识的人获奖了。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倾向于颁给那些名气不大,但却被认为很重要的作家,最近几年都是如此。迪伦打破了这个惯例,说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评委们终于意识到,这个奖如果再这样颁下去,就更没人关心了。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其实,一个诺贝尔奖的评奖结果本来并不构成什么,不同的奖都会有不同的评奖结果,不同的评奖结果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你可以承认或不承认这种荣誉,忽略或不忽略这种认定。但可悲的是,我们在面红耳赤地对它争论或讨伐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先认真阅读了他的作品呢?文学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莫言的小说你也可以喜欢或不喜欢,选择或不选择,但起码,你必须先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作品,明白了这作品与我们当今社会发生着什么样的关系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