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5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独生子女照顾病重母亲

今年年初,我的婆婆突然得了脑梗。虽是第一次得,但因梗的部位靠近脑干,又因独自居住错过了溶栓黄金期,人偏瘫了。

我和爱人平时在南方大城市工作,而婆婆独自居住在北方老家。她30年前跟前夫离婚,自己做小买卖把儿子拉扯大,还补贴家里因下岗、身体差而没有正常收入的兄弟姐妹。这十多年由于电商兴起,她的小生意落幕了,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照顾别人大半辈子之后,婆婆这次的突然倒下,对她自己和整个大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独立女性,婆婆过去从没给我和爱人生孩子的压力。这次,她清醒后看到隔壁床80多岁的老人身边围着四五个子女,禁不住号啕大哭,让我们一定要多生孩子,说这样才能老有所依。

偏瘫患者患病后的6个月到1年是黄金康复期,每天都需要进行规律且科学的康复锻炼。对于这种“康复”治疗,虽然大部分医院都有相关科室,但整体康复流程的设计、针对个体病人的个性化规划,以及器械的使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等,大城市的治疗水平还是绝对领先的。考虑到大城市的康复条件更好,以及我们可以在相对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照顾婆婆,我们把她从老家接到了我们工作的大城市进行手术和治疗。

毫无疑问,母亲的倒下几乎瞬间把我的爱人逼成了“大人”。年过三十,我们这一代“90后”也开始接过照顾年迈父母的重任,那些平时在新闻里听到的议题,在真正面临经济和时间的压力时,具化成了一个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三甲医院预约做颈动脉支架手术要等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和同样重要的康复计划冲突了怎么办?偏瘫病人做核磁共振检查需要多人抬上仪器,我爱人一个人抬不动怎么办?医院的饭菜低盐低油难以下咽,老人不吃日渐消瘦怎么办?护士不负责日常护理,第三方公司派遣的护工容易偷懒甚至虐待老人怎么办?白天需要工作,但医院随时随地可能有事需要处理怎么办?

当然,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勉强有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答案,只要有钱。爱人告诉我,医院里有专门帮忙抬病人的壮汉,一次一百元。那是他几年来第一次用到现金。爱人还告诉我,打通关节的话,医生护士可以帮忙多看看老人,这样护工就会负责一点。那是他第二次用到现金。看来关键时刻还是得回归传统的交易模式。

但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问题还是,没钱怎么办?作为普通的独生子女家庭,照顾重病的老人总有无法周全的地方,谁也不愿意看到至亲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而留下遗憾。我有时会幻想这样一天:在未来某时,大多数年轻人不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也能让年迈的父母体面地安度晚年。

(读者 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