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不敌小市集

作者:邢海洋

北京最后两家家乐福关店了,曾经在中国国内拥有300多家门店的家乐福只剩原来的零头——1/10的店了。欧尚、家乐福两家法国大超市渐渐退出市场,其他大卖场的日子也不好过,随之而来的是小型折扣店的遍地开花。经历了大规模集约化的商业零售模式后,我们是否已经走到另外一种小众化的、社区化的经营模式了?

恰巧这个时间段,我正在大西北采访,来到小城嘉峪关市,因为长城在这里收尾,本来以为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我在城区转了转,发现其实不然。这里与河西走廊上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不同,是由钢铁和核工业支撑起来的工业城市。全市没有高大的建筑,但道路宽阔、房舍整齐,滴灌浇水的树木装点着街道。加上嘉峪关的名声,这里的文旅行业颇为发达,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河西走廊干旱的土地上。

尤其使人惊讶的是,信步走进五层百货大楼,居然每一层都被各种品牌占满,虽然大牌不多,却琳琅满目。地下一层的华联超市更让人惊艳,即便在它的大本营北京也很少见到商品摆放得这么满的,货架几乎顶到天花板,商品占满了空间。仔细看了看价格,并不便宜。这样并不便宜的大超市、大商场,为什么在小城里能够立足呢?

这里是工业加旅游城市,居民收入不低,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这里远离电商重地,是六个典型的非包邮区之一,因此保留着前电商时代的零售业特征。商场之外围绕着一系列小店,无论小商品铺还是餐馆,价格都相当便宜。向当地人打听,这里处于交通干线,不包邮的网店只是个别的,似乎并不存在电商渗透不进来的问题。倒是工业城市的特点使这里的商业模式迥然不同,上班时间街面上总是很安静,下班后人就全涌出来了。而周边的农业县市,无论什么时候街面上人都很多。

总结家乐福失败的原因,经常被提及的是那个时代商超的“两头吃”,商品摆放在大卖场就有不菲的进场费和场地费,电商另辟蹊径,大卖场的客源被分流在网上,零售业的逻辑被改写了。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去购物不再是功能式、一站式的,购与逛相结合,购物变得零打碎敲,商业逻辑也会起变化。尤其是当消费者的钱包不再饱满,花钱变得挑剔,他们就不会倾向于一站式购齐所有的日用品。

不过,感谢房地产行业的大发展,实体经济也出现了反弹。这种反弹不再是一站式的、大而全的商超模式,而是各色各样的零售小店。路过张家口,路过武威,还有北漂重地燕郊,漫步在三线乃至更小规模的城市,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商业地产的极度过剩,不仅临街居民楼的一层都是小商铺,几乎每隔一段路,每个小街区都会有商业地产。这些披着玻璃幕墙的楼宇,占据着街道显要的位置。可走进去,有一大部分空间是空置的。豪华的商业楼宇内开设的多是少儿培训课堂。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在暑热难当的南方,这些闲置的商业地产,夏天有凉风、冬天有暖气,也就成为周边居民纳凉取暖的好去处。如此多的地产闲置了,其租金想必也相当便宜。

于是零食店、外贸服装店和小饭馆一起,又蓬勃地爆发于街角巷头。如果说地产过剩也有好处的话,就是市民有更多的地方躲开室外的寒暑,去闲逛,去“淘”。商家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市场再次在城市的商业楼宇间回归过去的露天集市,只不过这是更高层次、更舒适的集市了。居民们流连其间,不但可以“淘”到和网购在价格和品质上都差不多的商品,还大饱了逛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看,真的就没有走进大卖场的兴致了。 家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