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对抗炎热
作者:张天骄
习惯了国内一年平均气温6~12℃的英国人对高温是极端敏感的,到一个炎热的地方真的不啻于一场冒险。在阿婆的小说里,侦探波洛曾经谈到炎热“会造成轻微脱发”。而在毛姆那本因为过多如实描写东南亚生活导致若干朋友和他断交的《木麻黄树》里,你会看到很多炎热产生的附带品。毛姆对常年炎热区域的定性很是魔幻:“这个地方更容易让人衰老。”他还把很多英国人的酗酒、嗜赌甚至犯罪都归结于气候,而蚊虫的叮咬又会带来各种疾病,如发烧、疟疾甚至谵妄。此时,你会觉得这些异乡人所做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情有可原。而“日不落”更像是一个隐喻,永远追逐着太阳,随之而来的除了炎热,还有炎症。
事实上,英国人并不全是靠酒精和纸牌来消极对抗炎热带来的昏睡以及传染病。他们把骑楼从欧洲引进到印度、马来亚、新加坡等地。这种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后来又被中国人学会了,在沿海地区留下了很多知名建筑。
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你会觉得土生土长在炎热之地的人们有时候反倒不清楚如何躲避酷暑。“加勒比地区的人有一种迷信,以为打开门窗可以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凉爽引至屋内。在这里出生并长大的乌尔比诺医生和他的妻子,起初也曾因门窗紧闭而感到压抑,但最终,他们还是采纳了罗马人抵御炎热的绝妙法子,即在令人昏昏欲睡的八月紧闭门窗,不让街上炽热的空气钻进来,等到了晚上再全部敞开,让凉风入户。从那时起,他们家便成了拉曼加区炎炎烈日下最为凉爽的处所。”
比起渺小人类抵抗高温的方法,看神话故事则有一种畅快淋漓感。到了火焰山,师徒都觉得“热气蒸人”,猪八戒说出了一段典故:“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落之处也。”这个答案当即被孙悟空否定,不过他否定的不是“斯哈哩国”的存在,而是那地方还远,他们并未走到。地域的争论没有带来降温的方法,平时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的孙悟空也是打了好几场架才算解决,最终让这里成为了风调雨顺之地。
神话中的酷热也不过如此,再热就是突破认知。然而,文科生的想象力终究是有穷尽的,唯有高级工程师才能给出在最高温度下生存的标准答案:面对三个没有规律运转的太阳,唯一应对的方式就是脱水,然后期待下一次的复活。 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