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娱乐奇观
作者:苗千
前来游玩的人们则自愿身陷其中,借助着机械运转或是电子设备体验加速、失重、翻转,或是见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目睹的电子幻境。在这些人造的“临时世界”中,我们愿意相信,那些缥缈的幻梦起码能够短暂地成为现实。
这些乐园仿佛也有了生命。借助着人类越来越发达的技术,从无到有,乐园中的各项设施变得越来越漂亮、巨大,随之能够展示出越来越不同于日常的幻想世界。然后,除了少数巨型主题公园,它们中的大多数被人们追逐,又被人们逐渐遗忘、废弃,之后变成一种独特的废墟,“像缓缓卧倒的巨人,在城市边缘等待遗忘”,最终成为城市探险爱好者们的领地。
不过乐园废墟的不断出现并非终结。2023年,最先创造了“主题公园”的迪士尼公司已经成了百年老店,“主题公园”这一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对象的风潮,却至今还没有走到尾声——2022年底,一个以吉卜力动画电影为线索的主题公园,刚刚在日本爱知县开放,它比照的模板,依然是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源自20世纪的主题公园,何以长久地成为现代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又要为追逐这种幻象体验付出什么?在本期的封面报道中,我们的记者以游客身份探访了两家主题公园——北京环球影城和上海迪士尼乐园,去亲身体验两个不同却又处处相似的奇观世界;也去了三个曾经热闹,如今已经被废弃的乐园,跟随城市探索者“探险”废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到,我们讨论的这种“主题化”并不仅限于主题公园,它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日常现象。而“奇观”自身也在不断演变,直到惊世骇俗,因为“奇观唯有惊世骇俗,才能抵抗审美疲劳”。奇观让人得到瞬时满足和快乐,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替代补偿”。
主题公园是否只是一面镜子,从中反映出整个现代社会的主题化、框架化和模式化?答案可能并不唯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人们渴望在生活中见证奇迹。 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