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把握经济发展脉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2023,重振经济2023年02月13日 第7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经济遭受疫情冲击,全年经济增长仅有3%,大大低于5.5%的预期目标。不考虑疫情暴发之初的2020年,去年的GDP也是创下了中国过去40年来的新低。 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疫情暴发三年以来,中国经济的GDP增速分别为2.2%、8.1%和3%,三年平均增速为4.5%,这也是大大低于过去的平均增长水平。 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的低谷之后,随着疫情的冲击力逐渐减弱,稳增长、拼经济将成为今年的重点,那么,中国经济会在2023年迎来浴火重生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无论是短期疫情还是长期的国际竞争、大国博弈,外贸领域不稳定的因素非常多,增长的背后,是外贸企业识别局势和市场发展方向、寻找生存空间和新资源的能力。这些努力一起构成了中国外贸正在发生的新转型和升级。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和大城市相比,中小乡镇的安置成本和生活成本更低,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和大中城市形成良好的配合和补充。不过,中小乡镇的最大挑战在于就业机会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就业支撑,生活成本再低,也无法对农民形成吸引。所以,发展小镇经济,在农村就近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将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
新一轮的乡镇经济如何振兴,我们选取了多个有代表性的小镇作为报道重点,从这些微观层面出发,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和答案。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海外订单从断崖式的下跌,到爆发式的增长,疫情期间的中国外贸何以逆转?这就是我们这期封面故事想要了解的核心问题。
那么,中国外贸发生了哪些实际上的变化?中国外贸的短板和优势是什么?以及一家国际性的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本期记者探访了传统制造业的家电企业格兰仕、主攻线上市场的办公椅企业、在美国知名度很高的生产充电配件的企业安克、美国畅销的羽绒服生产厂家Orolay等外贸企业,了解他们是怎样适应新的形势,在新一轮竞争和挑战中脱颖而出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占比逐步上升,“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目标,工业仿佛不再那么重要了。这种声音很容易让我们把目光看向美国。美国从世界工业强国到去工业化,它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80%以上,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工业空心化的弊端和制造业回迁的新闻。当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服务业而远离工厂时,我们如何看待制造业在经济和生活中的价值?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在整个非洲设立的各类企业已经超过3700家,对非洲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从工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服务业升级,今天非洲的几乎每一个经济部门都不乏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家的身影。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桥头堡。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对于中国而言,贸易战其实并不可怕,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在外部压力之下,反而有可能加速国产高端制造业的崛起,真正的挑战其实还是在于自己。在当前全球产业转移的第四次浪潮中,如果低端制造业持续向东南亚等地流出,而高端制造业也开始向外转移,中国可能会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反之,如果中国能够把握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完成制造业升级,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所谓的贸易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
记者分别走访了印度班加罗尔、越南北宁省工业区、中国丹阳与温州,试图了解我们身边产业转移的现状。我们从微观具体的调查入手,来感知这一正在发生的全球浪潮,将如何持续变化。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从中国经济来看,唯有民营经济从低谷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拉动中国经济摆脱困境,否则仅靠国有企业,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还会越来越大。这几年民营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挑起中国经济的大梁,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局面也很难维持。国企这几年的利润大增,主要是依靠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上游原材料涨价,但是我国对上游原材料没有太大的定价权,依靠原材料涨价的增长模式很难持续,同时,还会给下游产业带来损害,甚至诱发通货膨胀,将中国经济拖入滞涨的泥潭。唯有民企和国企共同百花齐放,才可能形成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