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岸与赛博迷信
作者:驳静
“约会”总得提前准备,当我开始备考,这才发现有个词从四面八方涌入眼帘——上岸。从前老听说“考公上岸”“考研上岸”,没料想考个雅思,也是“岸”。我在小红书搜索雅思备考,一溜全是“7分上岸秘籍大公开”。“孕妇效应”之下,我在生活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岸”,甚至还刷到一个帖子的标题是:相亲50次成功上岸的秘密。
虽然没有字典帮我们溯源“上岸”一词,但这个比喻造词并不难理解。上岸对应“下海”。上岸,意味着脱离苦海。有时,因为考前生活如临深渊,才愈发显得上岸后心情的鸟语花香。小A讲起她备战浙江省公务员的心路历程,她说刷题并不苦,苦的是其间内心的挣扎与煎熬。她因为不喜欢本专业,从大三就开始备考,因为听人说“与其考研,不如直接考公”。一开始满腔热情,备感新鲜,越学越发觉,正确率很难提高。每天逼自己去图书馆,放暑假后回到家里,仍然每天逼自己在屋里做题。可是看到窗外阳光灿烂,天光明媚,也会想,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科目上?此是煎熬之一。
考前两个月,小A又被翻译这个行业吸引,她英语不错,语感强,反应也挺快。她就想,或许自己适合去做口译。却又很快发现口译这一行竞争异常激烈,做这一行的都是北外、国交这样学校的毕业生,更有不少大神从小就在双语环境里长大。看完这些人的经历,小A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很快就因为自我质疑而崩塌。此是煎熬之二。
她想着口译的那一周,就算是彻底浪费了。考前浪费宝贵的一周,令她懊恼不已,懊恼导致摇摆,信心受损。信念在坚定与动摇之间横跳,就在这样的摇摆当中,笔试居然还考了个第二。她又高兴又心慌,慌就慌在,口试部分,她完全没有准备,“摆烂的同时又抱有幻想”。她说她幻想一旦考上,以后的人生将从此一眼望到头,“还没上岸就在觊觎上岸后的惨状”。之后的面试称得上一塌糊涂,有一道题考官问完后她足足沉默了半分钟。此是煎熬之三。
即便煎熬而结局惨淡,小A仍然又准备了一年,所幸“二战上岸”。随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文案是“得偿所愿,继续前行”。小A说,她本来很兴奋,发了一条即时反馈的朋友圈,文案里有很多感叹号。但是她妈妈说她从此应该沉稳一点。怎么沉稳?她上小红书搜了一下上岸后怎么发朋友圈,从攻略里挑了这朴实无华的八个字。
按照“脱离苦海”的理论,上岸后应当像是玄奘西天取经,取了真经从此立地成佛,不再苦修。哪知这一届人类的修行之旅,却处处是海,处处有岸,海不怕多,岸也层层叠叠,像个谎言。
这个谎言究竟从何而来?“考上大学就好了”“工作了就好了”,从小,我们的父母师长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将一切寄希望于下个阶段,生活从来不在当下,而在一个遥远的岸上。年轻人从这样的枷锁里挣脱出来,或许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岸后,她与她的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高考上岸,考研上岸,好不容易读完书毕了业,还有考编、考公的岸。找别的工作也不是不行,反正也尽可以去“大厂三轮面试拿到offer成功上岸”。当我们到了30岁,还没结婚,还要去学习一些“相亲成功”的秘诀,免得在相亲这一类游泳比赛中,上不了岸。相完亲,结了婚,对有些人来说,也还有“五年备孕,男宝已生,终于上岸”。
有个暗黑想法在头脑里成形——这世上本没有岸,溺水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岸。刘慈欣在《三体》里也写过,“把海弄干的鱼在海干前上了陆地,从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是鱼了。上了岸的鱼,会把海弄干”。“上岸”一词里暗含一层看不见的同侪竞争、互相倾轧的残酷,放眼整个宇宙,星体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竞争,也不过如此。
原本这是一片宽广的海域,大伙儿在海里游泳,享受自由,当逐渐有人开始溺水,焦虑与恐慌传播开来,游水的人纷纷开始试图靠岸。这中间伴随着一些搁浅者、放弃者、残忍者、自私者、不顾一切者,像一场残酷的饥饿游戏。人人只想上岸,却没人反过来跟我们确认,上岸之后是否真有那么美好。
与此同时,追求上岸的人,在实践赛博迷信。
从报名到考试,我只有两个月时间,中间过了一个年,出了一次差。真正留给我“煎熬”的日子,并不多。最后考了7.5分,偏科严重,有科目满分,也有科目只有6分。称不上特别好,但也不算差,但因为我考得漫无目的,很可惜地没有享受到“上岸”的光辉心情。但我把成绩单发到微博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条微博居然被陌生人转发了几百次,清一色的转发语都是“接好运”——有人只要看到上岸的帖子,势必要去留言评论,俗称“接好运”。
看到菩萨,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跪一跪,这种“宁可错过,不可放过”的心态,一旦来到互联网这块阵地,成本几近于零。更便捷之处在于,无需等到上坟祭祖等特殊时节,随时随地可以为自己祈福,何乐而不为?
赛博迷信发展最惊人的一次,应当是几年前杨超越的锦鲤图。2018年,杨超越在选秀节目《创造101》里以一个并不具有优势也并不特别努力的形象,获得了第三名。有人说,这么好的运气,可能她本人就是锦鲤。时值毕业考试季和世界杯,考试的、赌球的,不明真相但跟风转发杨超越,光是她本人那条微博,就被转发了100万次。成为赛博迷信里最著名的一个案例。现在回头去看,杨超越得到选秀节目的第三名,得以出道,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是一种“上岸”。
不知道杨超越在决赛前有没有去拜拜。但关于迷信,年轻人的宣言很直接,“在上学和上班之间,我选择了上香”。焦虑、迷茫、失意,关键是想上岸,想来想去,光是努力没用,因为赛道很挤,大家都在努力,不如再叠加一些迷信buff。
有人在网上寻求未来预测,希望能早点知道自己的人生剧本,剧透越彻底越好。有人找ChatGPT算命,却发现大师背后是人工客服。有人在公司给同事用塔罗牌算命,成为整个办公室人气最高的同事,导致每天桌上都有5杯以上的奶茶。有人年纪轻轻,24岁,父母长辈都没说什么,他自己主动买了七条红内裤。有人去拥挤的雍和宫买串,也有人考察再三,发现丁香花谢去后的法源寺,有很多免费且清幽的好菩萨。
年轻人搞迷信,像是搞行为艺术。好像信其有,每天在互联网上敲电子木鱼;好像又信得很多元,与此同时还在操练冥想、占星,在newbing的对话框里询问“我今天该穿什么颜色上班”。
菩萨、锦鲤以及人工智能不管这些,它们只管香火和流量。没上岸的时候去拜一拜,上岸后去还愿,除了好运,或许还能从菩萨那里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要懂得感恩。感恩的途径,除了往功德箱里塞钱,还可以在AI应用里消费一次VIP。
读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读出我的戏谑与调侃,如果没有,甚至还把上述方法当作攻略抄了去,我应该写一句免责声明:我们要相信科学,杜绝迷信,迷信不能解决你的精神危机。
话虽如此,由于一直在真心实意地调侃上香,我还是隐隐感到不安,心里忍不住跳出来两个想法:一是,难道我就是因为没有在看到别人8分上岸的帖子底下“接好运”,才导致雅思口语只有6分?总分沦落为7.5分?二是,有没有垂直细分领域的菩萨,主管宽宥我在这里胡说八道调侃上香的那种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