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通缩了吗?

作者:谢九

通常而言,CPI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就被正式认为通缩,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当前中国经济还算不上通缩。所以,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了通缩时代?成为当前最大的争议话题。

通货紧缩之所以值得额外关注,是因为通缩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胀更加严重。表面上看,通缩意味着物价便宜,对民众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人们形成了长期通缩的预期,认为未来的物价会比现在更加便宜,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选择推迟消费,这就会形成当前的需求不足。消费者减少消费,物价持续下跌,企业的盈利状况就会恶化。对于企业而言,就会缩减投资规模,甚至通过裁员来应对寒潮,由此又会反过来减少民众收入,民众收入减少之后,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持续萎缩的恶性循环。很多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如果通胀是一场重感冒,通缩则是癌症。

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处在相当宽松的状态。去年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11.8%,和同期3%的GDP增速相比,高出了将近9个百分点,货币宽松的程度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的M2增速继续高速增长,同比增速达到了12.7%。通常而言,以这样的货币放水程度,实体经济早就应该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国的物价不仅没有飙升,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3月份的CPI同比涨幅甚至不到1%,较2月份环比下降。

3月份的物价环比下跌,有一些短期季节性的因素,比如2月份的春节消费旺季已经过去,以及猪肉和蔬菜价格下跌,等等。但是,大量的货币供应反而带来物价下行,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市场的需求不足,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所在。

和对抗通胀相比,对抗通缩的难度更大。因为对抗通胀只需要收紧货币水龙头即可,对管理层而言,最大的考验在于定力,只要有牺牲短期增长的决心,最终就可以降服通胀。但是,对抗通缩则更加复杂,仅仅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并不能有效解决通缩,有些严重的通缩甚至长期无解,比如日本。

对抗通缩之所以很难,一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够。对抗通胀只要持续加息,最终一定可以将通胀压下来。但是对抗通缩则不然,如果持续降息,甚至降到零利率,也未必能够治理通缩,最终大概率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也就是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货币政策失灵,即使继续降息,经济实体也对此毫无反应,对于刺激经济增长没有影响。日本一直以零利率对抗通缩,但是过去20多年来,一直难以摆脱通缩的阴影。

除了货币政策失灵之外,通缩难以摆脱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通缩通常意味着经济疲软,对抗通缩,其实就是提振实体经济。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是短期增长出现问题导致通缩,能够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予以治愈,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入了长期衰退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

以日本来看,虽然日本一直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对经济增长和通缩没有起到明显效果,原因在于,日本央行虽然释放出大量低成本的流动性,日本企业却并没有用来扩大投资,而是用来偿还债务,减轻杠杆压力。对于企业而言,因为看不到更好的投资机会,去杠杆所减轻的财务压力比投资获得的回报更高。所以,日本央行再怎么放水,也无法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自然也就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过去20多年,中国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通缩。一是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货紧缩也随之而来,1998年和1999年的CPI分别为-0.8%和-1.4%。为了应对那一轮危机,当时实施了宽松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开始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了房地产引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仅如此,中国还在2001年加入了WTO,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大的外部空间。在房地产和出口两大引擎的拉动之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通货紧缩也随之消失。

第二次通货紧缩出现在2002年,当时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经济下滑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2002年我国的CPI同比下降0.8%,这一轮物价下跌持续了14个月,到2003年初,物价开始恢复正增长,逐渐走出通缩阴影。这一次对抗通缩,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大规模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了26.7%,主要的投资动力来自大规模基建和房地产,二者的投资增速都接近30%。

第三次通缩出现在2009年,这一次主要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下跌,2009年的CPI同比下降了0.7%。这一次通缩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万亿方案”的刺激下,中国经济迅速反弹,物价指数也开始随之上涨。

从中国过去三次摆脱通缩的经历来看,一是得益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经济还处在向上周期,遭遇的几次通缩压力,只是中国经济向上周期中的小波折,只要中国经济重新恢复向上的动力,最终通缩都会消失。

那么,这一次中国是否还会顺利摆脱通货紧缩呢?仅靠货币放水和财政刺激已经不够,因为当前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已经相当宽松,继续刺激下去,不仅会面临流动性陷阱,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对于通缩难题,更重要的是能否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是提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所在。和前三次通缩相比,这一次的挑战更大,因为当前一些企业和居民开始选择去杠杆,比如有的房地产企业不再拿地,有的居民提前偿还房贷,这种行为和当年的日本已经有些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