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3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老年人看病的烦恼

母亲今年70多岁,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偶尔感冒发烧,吃点药或者自己去小区附近的社区诊所看看,基本上就能应付。我工作比较忙,母亲一般不会打扰我。

前两天上班时,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母亲虽然嘴上只是说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我觉得一定是件大事。

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我请假带母亲去了市里一所著名的三甲医院。进入门诊大厅,原来的人工挂号窗口只剩一个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排自助缴费机。在排队的同时,我暗自思忖:来三甲大医院最好能给母亲挂个科室主任的专家号。但来这儿看病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专家来的,能挂上吗?我内心无比焦虑。

终于轮到我了,但想挂的那位专家的号还是没有了,幸运的是挂上了科室另一位专家的号。看着机器吐出来的挂号单,我长舒一口气。电梯口人太多,我扶着母亲从楼梯步行上去。到了科室门口,大厅里乌泱泱地坐满了人。一部分是病人,但更多的是病人家属。我和母亲在角落找了两个并排的座位坐下来,心里却在想,如果是母亲自己来,她能挂上专家号吗?她会用手机支付吗?想着想着,我自己都出了一头汗。

就在这时,我发现在科室的门口还有个黑色的小机器,很多人都把就诊卡在上面刷一下。咨询导医后方才得知,这是科室的护士给患者安排就诊顺序用的,否则屏幕上不会出现患者的名字,我赶紧也操作了一下。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母亲了。为母亲诊断的是位老医生,她仔细询问了母亲的病情,开了检查单。好在一番检查后,医生认为母亲的身体并无大碍,吃药休养一段时间后再回来复诊。

不可否认,现在医院的软硬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优质医疗资源的吸引下,大多数患者都愿意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就诊。但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先进的自助机。如果独自一人来看病,将会花费很长的时间,遇到很多问题。在我给母亲排队缴费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要打印化验结果。等他排到时,却发现这组机器不能打印化验结果。老人有些失望,也很无奈。在旁边人的指点下,他一个人默默地去另一组自助机前面排队。

离开医院时,我在导医台碰到了一位工作人员,和她聊起老年人就医的现状。不曾料想,她告诉我:“现在已是大数据科技时代了,老年人也要跟上形势。”我听了百感交集,先进的自助机、智能化的支付手段、电子签到、自助打印……这些事年轻人忙起来都可能会出差错,更不用说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真心希望医院能考虑一下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多增加几个人工窗口,或者增加导医的数量,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到家后,我把母亲每天要吃的药名写在两张硬纸片上,一张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板下面,另一张粘在床头上。即使到了智能化大数据时代,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简单、实用、方便、快捷,比什么来得都好。

(读者 臧润龙)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