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萌:人生自定义

作者:刘畅

李小萌:人生自定义0曾经以央视主持人为大众所知的李小萌,如今拥有自己的MCN公司,走进数千万用户的手机屏幕,成为短视频平台的博主。相较央视时的甜美形象,50岁的年纪更显淡然。

她辞职是在8年前,那时她42岁,自打1996年进入央视,已经把新闻、专题类的节目干了个遍。干到第20个年头,与李小萌资历相仿的诸多同事,纷纷离职,她也有些意兴阑珊。那时她与如今的央视新闻主持人康辉合作,每次看到他拿到稿件后能迅速消化并顺畅地播报出来,看到他云淡风轻、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她都心生羡慕,羡慕康辉在这种状态下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她也非常努力地想找到这种感觉,但是越努力越挫败。李小萌身为记者、身处现场、跟人面对面交流给予她的正向反馈,那种让她始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荣耀感,被一点一点地从她的身体里抽离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甚至需要用回忆让自己有动力去台里上班。不管是像《东方之子》那种一对一的人物访谈、《新闻会客厅》那种多人谈话类节目,还是去往酒泉神舟发射基地、攀登海拔5000米的珠峰大本营、深入北川地震灾区腹地做大型直播报道,抑或是探访科索沃等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小萌探维和”等个人化色彩十足的特别报道,那种追寻、挖掘和倾听,那种或火热或刺骨的现场空气,都让她又紧张又兴奋。

然而,那一切鲜活的、有温度的感受再也难回来了。因为在演播室内、提词器前,这种鲜活荡然无存,或者说,她的理性不再被需要,她的感性也无以为继。她奋力地试图逃离这种状态,四处去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机会。在无数个夜晚,面对漆黑的窗外,她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她还能做什么节目呢?

怀揣着这样的自我怀疑,她想到回家与自己3岁的女儿朝夕相处。辞职这个想法不仅把自己吓了一跳,更是引来父母的强烈反对。她是家中独子,母亲是医生,父亲是电视人,她当上央视主持人,不仅像是捧了一个安稳的“金饭碗”,也相当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就连她最心爱的女儿也不愿她辞职,但她向女儿保证,“妈妈只是暂时休息,不代表以后就不工作了。等妈妈找到特别想做的事,就会回去工作”。当时她并没有给女儿一个期限,却也不是敷衍,反倒是为回应女儿的期待,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承诺。寻找自我

“女性的独立不仅是经济上的,精神上的独立更重要。”李小萌记得,她有一位事业很成功的女性朋友,夫妻两人带孩子打疫苗,孩子很小,只能躺在注射床上,她出去接电话,回来见丈夫抱着孩子哭,原来她离开期间,孩子从床上掉了下来。丈夫朝她胸口打了一拳,认为是她接电话导致的,虽然丈夫始终在床边玩手机,但她仍认为是自己的过失。而她曾访谈过一位名叫苏敏的开房车自驾游中国的阿姨,她跟李小萌说:“以前做饭,丈夫说不是淡就是咸,觉得她什么都不能干。她出来后,发现自己什么都能干得不错,住在房车里的第一晚,一无所有,不知道车外会有什么危险,却睡得安稳无比。”

李小萌的精神独立从创业中开始。辞职后,李小萌一待三年,其间仍然花着自己的积蓄,沉浸于日常琐事,还能让自己不修边幅,神色暗淡下来。在她看来,女性能够安心选择当全职太太,或是丈夫有极高修养,全力理解妻子,平等看待家务劳动;或是娘家有雄厚的经济条件,妻子但凡有矛盾,可以立刻回家。当她发现自己的积蓄也难以完全独自支付女儿的各种辅导费用时,她决定重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她的自我创业之路从开创亲子栏目开始,自己从主持人转型成为制片人,紧接着又出了亲子教育畅销书《你好,小孩》,疫情之后再到进入短视频直播平台。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李小萌才逐渐发现自己曾经的困境其实并不仅仅是看起来的小富即安的过往顺境——因为自己是北京人,有父母兜底,不用一个人在一个城市从头开始立足,央视的平台够大,这一切顺利让她屏蔽掉了许多真实社会的挣扎和诉求。

李小萌发现“自我”的缺失和混沌,才是她踯躅不前的最大障碍,她说她甚至从未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从小父母就要求我女孩要文静、谦让、顺从,以至于我害怕失望,不敢试探别人的反馈,不会主动提出要求。但开办公司后,公司的生存都压在自己手上,必须与社会规则碰撞,这让我碰壁,也让我敢于说出自己的需求。”

当她的创业有了明确目标,她感觉心里有个空洞被填平了,自己的丰满也使她和父母和家人有了边界感,“自我”也就随之真正觉醒了。她母亲从她小时候就会向她抱怨丈夫,她听了之后开导母亲,却要暗自平复自己的烦躁许久。直到有一天,她说,“妈,你跟我唠叨40多年了,也没有改变,你们肯定要是携手到老了。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听这些,也消化不了,请你以后别跟我说了”。她以为她母亲听了会受不了,结果以后就真的听不到唠叨了,彼此相安。超越“女性”

今年的妇女节,李小萌要在卫视平台做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女性友好主题演讲《你好,我们》,而且同名新书也在这天同步首发。而“女性主义”的话题热遍社交媒体,上野千鹤子的《始于极限》也一度成为图书畅销榜的冠军。但她在写《你好,我们》和准备这场女性友好主题演讲的时候,特别担心自己被所谓的“女性主义”主题限制。李小萌担心面对大众提及“女性主义”,就仿佛要将男性推到对立的位置。

这让她想起自己培养女儿时的感触。与李小萌的性格迥异,她的女儿天生活泼好动。李小萌记得,女儿小时候喜欢往家里的门套上蹿,家里的保姆和她妈妈总会说,“一个女孩子怎么能爬那么高”,她在的时候,马上就会说:“要看这个行为本身是不是危险的,是不是可接受的?如果危险,对于男孩、女孩都危险,如果不危险,男孩可以干,女孩也可以干。”

李小萌把各种各样的决定权交给女儿,告诉她可以自己做决定,也鼓励她表达自己的需求。小到喜欢的毛衣,即使穿到起球,只要她自己愿意,第二天仍然可以接着穿,穿到不想穿为止。大到选择课外项目,李小萌的女儿10岁时曾被拉进一个漫画项目的微信群,她进群后觉得学习和课外都很忙,对这个项目兴趣不大,问她是否可以不参加,经她同意后,女儿想偷偷退群。她告诉女儿,不参加项目不伤人,偷偷退群会显得不够有责任感,反倒伤人。女儿理解后,给漫画项目组的老师发微信说明自己不想参加的原因,表明态度,礼貌地退了群。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发现女儿除了接受自己女性身体的美好,几乎没有任何性别观念。“她们这一代是看《冰雪奇缘》长大的,其中的王子都是骗子,是女孩们互相帮助。她看到《睡美人》和《白雪公主》会觉得傻,会问我,为什么都不让她吃苹果了,她还要吃?”她记得有一次女儿换班主任,从女老师换成了男老师。她问女儿,男老师跟以前的女老师有什么区别?女儿问:这是什么意思?小萌解释说:也许男老师更简单直接一些,女老师更细腻。女儿反过来说:“妈妈,你这是性别刻板印象,人和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哪个老师都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参考书目:李小萌著,《你好,我们》,中信出版集团) 李小萌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