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难流传了?

作者:邢海洋

钻石品牌I Do的创始人李厚霖被限制高消费,联想到有人将十几年前买的钻戒送去回收,买时1.8万元现在回收估值只有140元,曾经奢华象征的钻石,为何坠落凡尘?

当我们因ChatGPT的超常智力担心失业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行业被科技与狠活打得落花流水了。比如新疆采棉花的季节工,几年前还浩浩荡荡地奔走在中原大地与遥远的边疆之间,这两年就被机器取代了。2021年,北疆95%的棉花都是用机器采摘的。采棉之前是麦客,收小麦的季节工,联合收割机比采棉机容易制造,麦客的形象于是只停留在了上世纪的小说里。

打败天然钻石的是人造钻石。中学化学课上,我们就知道了钻石的成分和石墨没有区别,都是碳原子,不同的是排列方式。可要把碳变成钻石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结构的重组,需要很大的能量,巨大的能量在机缘巧合中施之于碳才产生了金刚石。这样的机缘巧合之处也只有在高温高压的地下才存在。地球表面的钻石矿都在火山附近,钻石在地球内部形成再被火山岩浆带出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模仿地球的内部环境,已经人工合成出钻石,不过工艺上还很粗糙,合成的钻石只能用于工业。上世纪70年代,第一颗宝石级合成钻石诞生了。按一般科研规律,世界第一往往是大力出奇迹的结果,证明的是技术上的可行性,绝不会有成本优势。也就是在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窗口期,“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的神话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几十年中,几乎每对步入婚姻的情侣都为垄断了钻石生意的戴比尔斯交了税。早在1902年,戴比尔斯就通过并购企业、收购存货等手段,掌控了全球80%的钻石产出,控制了供给量,就维持了钻石市场供不应求、稳定升值的状态。

后来苏联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戴比尔斯又用“4C标准”来应对,以克拉、颜色、净度、切工四个标准来判断钻石的价值,用南非矿的高品质钻石生生把苏联的钻石打到了工业级。看来钻石真的要“永流传”了。

当然,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科技应用能力上,中国制造是无出其右的。河南有个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俗称“三磨所”,很早就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究所的技术流入民间后,在河南促生了一众人造钻石企业。2021年,全球培育钻石产量900万克拉,仅柘城一县就生产了400万克拉,这座小县城还在一年之内诞生了两家钻石行业的上市公司,堪称“人造钻石之都”。宝石级别的钻石价格迅速平民化,前两年人工钻石的价格还是天然钻石的1/3,如今已经是零头了。

参观湖北博物馆明代梁庄王墓的出土珍品展时,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钻石和宝石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梁庄王是明仁宗的第九子,那时郑和下西洋归来不久,梁庄王因此拥有了大量来自南亚的宝石。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列举了宝石价值的银两和当时普通人的薪资,一颗宝石值几十两,农民一年的收成价值才十几两,低级官员不过几十两。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根本买不起宝石。可到了现代,古代的宝石却因为多次镶嵌在金银首饰上,或有划痕,或磨损得暗淡了,卖不出大价钱,不识货者还把宝石取下来,论斤论两买卖金银饰。当年郑和下西洋也是那个时代的科技与狠活吧,可几百年后的西洋轮船就实现了各大洲之间的定期航运,南亚宝石也就不稀罕了。

今日之钻石,也和郑和带回来的宝石一样,也是富贵之过客吧。 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