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困局
作者:黄子懿我与俞锦华见面的地方是在成都高新区的某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的隔壁,就是他目前所经营的一家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下称“日照中心”)。与城市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的牌子一样,日照中心的牌匾也是橙底白字的,乍看上去像是社区机构的一部分。
进入日照中心,进门就是一处大堂,有着可挪动的桌椅,作为平日老年人活动的地方。往里走则有一个小食堂,一张小桌可供几人同时用餐,桌椅没有棱角。餐厅对面是一个活动室,里面摆放着两张麻将桌。疫情期间中心停业,没有老人来此。但随着政策调整,俞锦华还是召集了很多员工在此,给他们开一个复工复产的紧急会议。
在我国“9073”的养老模式中,社区将承担重要的养老责任,既要监督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更要照护好选择社区养老的人。那么,应该怎么依托社区为载体,做好占比97%的老年人口的服务呢?日照中心是国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它由传统意义上的“托老所”转变而来,有固定的场所设备,配备着一定床位,是社区做“嵌入式”养老的尝试之一。老人们能在此享受到一定的膳食、照护和文娱服务。无论是失能老人还是自理老人,白天都可在此活动,他们也可上门为老人服务、陪护老人看病等等。
在成都,每个社区单元规定必须要有一个日照中心,政府提供场地和一定补贴。实际执行中,很多社区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承包商或养老照护机构来运营。后者既享受补贴,也可对老人收取一定费用。俞锦华所在的成都秋语秋韵养老服务中心,就是被引入的第三方养老机构。俞锦华和家人在四川有养老护理的创业项目,因此接下不少社区的日照中心项目。当前成都高新区所辖的51个社区,有1/3的日照中心都是他们负责。不过,几年实践下来的经验告诉他,日照中心的落地效果并不好。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年人的观念。作为第三方机构,他们提供的服务要收取一定费用,但老年人并不接受,习惯了节约和忍受。“有日照需求的老人很多是80岁以上的,这一代老人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经过苦日子,所以消费观念特别节约。”俞锦华曾遇到过一位80多岁的奶奶,退休金5000~6000元/月,但当他某一次去到这位奶奶家时,发现她每天的餐食就是咸菜配白米粥,“一顿饭大概就2块钱,一天生活费大概不到10块钱,太让人尊敬了”。为了吸引老人来,俞锦华会免费发一些肥皂,但很多老人来后看了他们的配备,听说要收费,转身就走。
“人口迭代还没有到。”俞锦华认为。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机构几乎无法盈利,而设备、租金、人手都是硬支出,一年纯支出数万元。他们目前主要的生存方式是靠政府补贴覆盖一定成本,同时依靠关联企业中的上门护理等服务,做政府有关失能老人的项目购买服务。这样用其他项目为这一项目输血,能勉强达到盈亏平衡。据他了解,目前高新区51个社区,只有31家有在营的日照中心,总共由3~4家机构承接,能活下来的都是有其他服务或母公司做支撑。
黄伟是小柏家护成都分公司的一名经理。小柏家护是一个能提供全托、日照的专业养老照护机构,总部在宁波,在前几年被引入成都,落脚在西三环附近的机投桥街道潮音社区。这里同样有着完善的硬件照护设施,但因为疫情也暂停了日照业务。黄伟认为,日照中心目前盈利能力弱,也跟老年人的观念有关。“因为专业的日照中心看上去会有点像养老院,很多老年人会抗拒,觉得儿女白天把我送到那里去是不孝顺。”为了让老年人来参与,他们会在日照中心里边办很多文娱活动和健康科普讲座,对外不收取费用,但这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黄伟总结道,目前专业机构做日照中心想要活下去,只有从其他角度来盈利。小柏家护最初入驻时,就是借助日照中心的契机,打造了一个涵盖餐食、儿童娱乐等项目的社区综合体:最大的盈利板块来自食堂,食堂卖老年餐,也对外开放。因为周边有很多上班族,黄伟他们一天最多能卖出1000多份,占据了他们营收的40%。其次,通过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对外做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服务,这也能贡献一部分营收。
“但这些服务,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黄伟说,比如食堂由于营收高,社区在房租合同到期后就回收了,打算自己做。他认为,不是每个日照中心都有做食堂、理疗等服务的条件。连年亏损之下,很多机构就倒闭了。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成都约有2700多个日照中心,约有80%没有运营机构去承接,很多由社区或社区老年协会代管。社区也发现,老年人不爱去日照中心。武侯区一位社区书记对我说:“日照中心建好了,把床位做出来了,但是社区里的老年人很少有愿意来的。如果上面来检查,就只有好言相劝,把那些老人请过来。”该书记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很多日照中心虽然设施好,但并未顾及老年人的社会化需求,“老年人是最渴望交流的”。
而在成都,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最多的载体就是麻将。如此一来,很多日照中心就变了味,成了社区的麻将馆。“这个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指出,还有些私人承包的日照中心,主要是为了赚取政府的相关补贴。
2019年,成都电视台曾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对成都市内一些日照中心做暗访,发现部分日照中心管理混乱,变成了麻将室,老中青三代在此打着麻将,而一旁的托老设施则老化破旧,不能使用。日照中心名不副实,成了变味的空壳。那之后,成都在全市范围内做了大范围检查和整改,规定每个日照中心的麻将桌数量不能超过4张。
在具体整改中,官方也的确在日照中心发现了不少困难。当地媒体曾在整改后去回访,发现部分日照中心仍存在设备老化、养老功能损失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的身体护理、家电维修、按摩、陪同就诊等明确上墙的服务内容,也拿不出任何记录。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人手经费等限制,目前的服务是只能‘按需供给’。”
成都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对当地媒体表示,在前期摸底排查中,确实发现“全市有近三分之一的日照中心存在经营困难,近五分之一的存在暂时关停,少数日照中心不同程度存在变相经营,沦为棋牌室等现象”。该负责人表示,将建立日照中心经营退出机制,要求在2022年12月底前,对连续停止运营3个月以上(由于疫情中断运营的除外)的日照中心开展清理整顿。如无法恢复运营,要启动退出程序。
俞锦华所接下的17个日照中心项目,目前总体还处在亏损状态。俞锦华说,他们目前只有“勉强活着”,这种存活的状态可能还要熬个8~10年,“老人群体也是有细分的,可能要等下一代老人变老后才能有所好转”。 日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