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无法承受的新词

作者:薛巍

令人无法承受的新词0对于层出不穷的新词,我一般都不急于去了解它们的意思,等过几年还能听到,再去了解也不迟。比如“蓝海”“红海”,现在好像已经很少听到了。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推出第6版,新增了3000多个词,其中“晒、微博、舍宾”是英语外来词,“八卦、搞定、手信”是粤港澳地区词。我一查才知道,舍宾是shaping,一种形体健美运动,跟香波(洗发水)类似。2016年,《现代汉语词典》出了第七版,又新增了400多个词。这样词典岂不是会越来越厚?哲学家陈嘉映曾经说,学者搞翻译的时候不要造新词,“中国那么多人,都造新词还得了”。我觉得倒不用太担心,谁都可以造,但能行之久远的肯定不多。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造了好多新词,但人们熟知的屈指可数。

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说,糟糕的语言传播得很快,尤其是那些装腔作势、让人显得很聪明、很有文化的词。比如“解锁”(unlock),人们说解锁潜能、解锁经济、解锁增长机会。“怎么有那么多锁?都是谁给锁上的?他们又是在哪里找到解锁的钥匙?”还有“超现实”,一个人遭遇了车祸是超现实,两个女孩穿了一样的裙子参加舞会是超现实,钱包失而复得是超现实,“不要告诉布勒东、达利或者勒内·玛格里特,只要稍微有点不太普通的事情都是超现实,怎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很超现实”。

日前,刘强东要求他的高管层们不要醉心于说那些花哨的新词,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有人列举了那些所谓花哨的新词:赋能、落地、交付、倒逼、对齐、升级、聚焦等。宜家的口号是“实现家的价值,探索家的无限可能”,这翻译挺讲良心的,因为在英文中,“实现”用的是时髦的“赋能”——“enabling无限价值”。《华尔街日报》说,一家物流公司计划在全美各地开设仓库,后面又说它要开设履约中心(fulfillment centers),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更接近实现在一天内履行所有订单。物流公司的履约不就是送货上门吗?

英国正在经历一轮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浪潮。医疗、教育、交通、邮政多个行业近日纷纷出炉罢工计划。一位研究员解释说,英国本次“罢工潮”的直接原因是通胀高企引发的加薪诉求。搜索得知,“高企”源自粤语,乃香港人创造,“企”是站的意思,“高企”是指价位持续停留在较高的位置不落,且有再升高的可能。企读作kei,每位使用“高企”一词的人,都该让他们用粤语的第五声,反复说几次“高尅”。

软件公司说他们的系统和解决方案能给其他公司的销售团队赋能,石油公司说他们要赋能生活、赋能进步,化妆品赋能鲜颜……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副总裁尼克·卡伦说:“通过赋能(enabling)旅客在到达机场之前证明其搭乘航空公司的容许性,我们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位副总裁的发言不知是被什么训练赋能的,他使赋能的用法又后退了一步。许多公司都说要给员工赋能,这难道是说,在没被赋能以前,员工都很无能吗?发言时来回绕圈子,在英语中叫double-talk,说些不知所云的空话、模棱两可的欺人之谈。对这样的词,必须double-check(复核)。 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