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1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包子铺红火的秘密

小区门口的早餐店接连倒闭,可朋友肖娟还是盘下了一家店,做成了人人争相抢购的包子铺。

学财会的肖娟,原本在一家企业里做会计,工作不忙,能优哉地过着小日子。最近这一两年,企业效益下滑,已过不惑之年的肖娟遭遇了减薪和失业。后来她断续通过给小微企业做账,维持着收入,但总不能持久和稳定。

再次求职不顺后,肖娟被迫开始了创业。她在小区附近开了一家小店,专门售卖加盟品牌配送的包子、糕点这类本地常见的早点,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中年创业,从事的又是自己本不擅长的行业,哪这么容易成功啊!肖娟很着急,每天费尽心思,又不知如何才能改变现状。

肖娟的母亲原是一家糕点厂的职工,已经退休多年在家,平日和一群老姐妹、邻居们打打麻将,乐呵呵的。看到女儿为了开店整天愁眉不展的,老母亲着实心疼,于是决定相助。可她竟然让女儿停售加盟的面点,改卖自己制作的大包子。这遭到了肖娟的严重质疑:“卖品牌包子省时省力,味道有保障,而自家做包子,费力劳神不说,万一不好卖咋办?”可接下来,母亲的一番话,让肖娟茅塞顿开。

原来,这附近类似的早餐店就有好几家,卖的基本都是加盟品牌面点,而小区居民以本地人为主,口味偏咸,与加盟品牌偏甜的口味不同。“要想与众不同,做出名头,非得自己动手才行。”母亲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

自己做包子,发面、调馅儿、蒸制样样都要用心思,一点也马虎不得。原本肖娟还担心“生产能力”不足,可母亲早就联系好几个老闺密,一起来店里帮忙。这些老阿姨个个都是对吃有讲究的嘴刁食客,平日在自家厨房里操练多年,挽起袖子做包子自然也不在话下。老阿姨们干活儿劲头十足,每个人还发动朋友圈帮忙“带货”。

很快,肖娟的包子铺在附近小区里打开了销路,每天早上店门口都排着长队。肖娟又联系了做水产养殖的亲戚,开发出时令的蟹黄、蟹粉口味包子,阿姨们还在店里当场拆蟹、制作,整个生产过程都透明,街坊邻居们看得见,吃得放心。

差异化经营让生意越来越好,肖娟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又增加了几名年轻的合伙人和员工。但当有资本提出要投资、扩大经营时,她一口回绝了。因为她和老母亲想得一样:钱是永远赚不完的,生活不能没有自己舒服的小日子。

(读者 清风吴语)农妇的新副业

最近两个月以来,西北老家村子里的翠花整天忙着连轴转。早已儿孙满堂的她,依然起早贪黑地穿梭在田间地头。先是忙着给家里的多亩苹果树取袋子,紧接着又是采摘果子,随后又要紧锣密鼓地筛选苹果,再用三轮车把苹果从田地里转运到果商的中转站,才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一家人一年的忙碌有了收获,苹果也卖了个好价钱,心里终于踏实了。

然而对她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歇下来。家中剩下的如整理果园、低价清理次品苹果等后续农活,全部交给老公和儿子来处理了,她还有比这些事更要紧的事。

当天晚上,她就在村子里的群里发语音说,自己家里的事已经忙完了,可以给别人帮忙干活了。随后就有村民就在群里开始回应了,多人回应需要她的帮忙,很快她就排满了五六天的活。第二天一早,她去到别人家的地里,或是帮村人采摘苹果,或是帮果商筛选苹果,忙碌一整天可挣200元,有时动作快点可以挣到300元。这两个月,她已经挣了几千元了,这几乎是20年前她丈夫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那时候,家里的主要农作物是土豆、玉米和小麦,她和丈夫再三权衡之下,年富力强的丈夫到城里打零工,她则留守在家中带孩子、干农活。

如今,用村里打趣的土话说:“以前男人比女人有力气,如今女人比男人更挣钱。”其实,类似的情况不光是翠花家,也发生在邻村邻乡里的成千上万个农村家庭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条农村产业化的道路。小时候,村子里主要是种农作物,而近年来,村里家家户户都以苹果为家庭经济收入支柱。在一系列的产业化作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传统的亲戚间帮忙早已适应不了产业化作业的快节奏和大需求,在缺乏外来劳动力补充供给的情况下,邻村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和补充劳动力,于是有剩余劳力的家庭主妇们便成了新产业的劳务提供者。由此一来,农妇们就在自己熟悉的田地里打零工,靠做自己擅长的农活挣零钱,主业和副业两不误。产业化之路不仅带来了新收入和新副业,也带来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读者 李利利)出国劳务骗局

两年前,抱着闯荡一番的想法,表弟从老家石化企业离职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找工作。但表弟一没有学历,二没有一技之长,想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确实不容易。表弟先在一家星级酒店端盘子,后来和人合伙在商业街租了个摊位卖小吃。一开始,小吃摊生意不错,后来受疫情影响,渐渐就不景气了。这时,手机上一则办理出国劳务的广告吸引了表弟的注意。

按照这则广告提供的地址和电话,表弟登门来到这家人力资源公司当面咨询。负责接待的刘经理特别热情,他告诉表弟,现在去澳大利亚,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二三十万元,这还是保守的收入。现在交钱,最快两到三个月就能让你出去。

表弟表达了自己想出国打工的想法,刘经理建议表弟不要走工作签证出国,而是用其他方式。所谓其他方式,最保险的是留学。留学也不是真的去念书,也不需要任何入学考试,直接就读,实际就是打着留学的幌子去国外打工。刘经理说,这类学校的学费,一般是半年3万元人民币左右。乍一看不便宜,可比起国外的高收入,这点投资不算什么。不仅如此,刘经理还承诺,这类留学签证,一年后就可以申请绿卡,之后还可以让家人来陪读,总之就是全家都能受益。

介绍完出国行情,刘经理还翻动自己的朋友圈,给表弟看那些已经出去的人在国外的幸福生活,在这些视频和照片里,那些普通的打工者开汽车住洋房,衣着体面,工作环境也不错。被快速致富的想法冲昏了头脑,表弟马上以信息咨询费的名义交了6000元定金,委托这家公司为自己办理出国劳务的各项手续。

等了三个月,刘经理主动联系表弟,说他出国的资料有点问题,如果自己不能提供相关材料,可以交点材料费,他们可以给想办法。表弟出国心切,又交了2000块钱材料费。又等了三个月,出国的事还是没动静,打电话去问,刘经理那边总有理由:有时是海关卡住了,有时是大使馆变卦了。

这时,表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他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把被骗的8000块钱要回来。耐心听完表弟的讲述,我仔细看了表弟和刘经理签的协议,这是一份委派代办协议书,内容只写着表弟委托某公司指导办理赴澳大利亚的签证,并未提及帮他在异国介绍工作,更不用说刘经理夸口承诺的那些国外的美好愿景了。

我埋怨表弟,出国签合同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找家里人商量商量。随后,我同表弟去了一趟这家人力公司。刘经理坦言,他们那里确实没有办理出国劳务的资质,所以他们不会在协议里体现出国找工作,他们提供的是出国劳务指导和咨询。说到退费,刘经理更是不接茬,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提供了相关服务。无奈,我只好带着表弟到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说,这家公司的类似纠纷,他们之前也遇到过,因为没有确凿证据,要想退费确实比较难。

(读者 小罗) 读者来信

上一篇: 深夜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