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生活的问题与答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人为什么如此迷恋做人格测试?从占星术、面相学、塔罗牌到MBTI,几千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渴求。层层标签下,我们内心想要面对与追寻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是谁?生而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下是否真的存在什么答案?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而当负面情绪不仅出在外部,深受其苦的人知道它沉积在自己内心,以至濒临崩溃时,则需要解开刺激与情绪之间内在叙事。宫学萍形容这个过程像是“拉片子”,“在外界刺激和一个人的暴怒之间,把自动负性思维撑开,一帧一帧地观看,在这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头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场大戏”。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我们不能哪怕只是在生活的部分时间里安于现状,或者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安于平凡,生活就一定是不平衡的。认识到残缺比完美更有价值,残缺比完美更美,这是很难得的智慧。”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究竟该如何定义无聊?究竟哪些因素会使人感到无聊?这种情绪究竟对人会造成哪些影响?除了对其无视之外,人又该如何应对无聊?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科学手段,对无聊进行专门研究。这项正在进行、还远没有完成的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它可能带给我们一种关于现代生活的智慧——如何与无聊共存。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偏见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它具有“习得性”的特点,会成为人们攻击性的武器,也是最具破坏力的社会行为之一。仿佛没有人可以逃过“被偏见”的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就得接受“偏见”,并与之共存?还是,偏见是有可能被消除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不管是否喜爱哲学、是否拥有哲学天赋,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遭遇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有答案,那么一定是提问者自己求索和赋予的。哲学问题是反思性的,是对现实和经验的反思。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你面向开放思考和延展思路等等。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就像生活在流沙之中,没有任何固定的可参考、可预测的框架。灾难似乎是随机发生,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即使知道了,也无能为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不确定?偏见是否来自对确定性的需要?如何看待不确定性的消极和积极?如果碰到了意外,如何“拥抱”不确定性?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乐观是一种学习过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没有多少能让我面带微笑、乐观向上的理由。我们为资产发愁,为教育发愁,为医疗发愁,为社会不公而悲哀,但我们总要学着乐观一点儿。